微软复兴的的隐性曲线:“开着飞机换引擎”

微软变革三部曲

1.务虚:重新定义使命、愿景、价值观,改变原有固化思维

2015年之前,微软的使命是:让所有家庭、所有办公室上都有一台计算机。到了2016年,纳德拉重新定义了微软的使命:我们将赋能全球每一人、每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成就不凡。

我们再来看一看微软的文化,变革前的微软文化是处于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下的,一切以Windows为核心。鲍尔默时代,微软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一切有可能损害Windows作为品牌和主营业务的行为都该被禁止。

而纳德拉时代,微软文化由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纳德拉的“执政”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以用户为核心。与客户交流时,一定要注意倾听,要以一个初学者的心态向客户学习。第二,多元化思维和包容性。不仅仅要倾听,还要尽可能地让其他人参与进来,让他们也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三,一个微软。一个微软就是一个公司,一个公司就是一个整体,不要各自为政。这三个“执政”思想为微软文化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虚实结合:以文化的变革和落地,促进战略变革

首先,微软重新定义了公司的愿景、使命,以驱动文化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同理心”成了纳德拉推动变革的关键词。纳德拉这样说:“生活中的经历帮我建立起了越来越强的同理心,也让我对越来越多的人群抱以同理心。”在整个过程中,纳德拉主张有“同理心”的高管要走出办公室,到世界各地去体验自己开发的技术产品是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在战略务虚会上,纳德拉邀请前一年被并购公司的创始人一同参加会议。与此同时,纳德拉在会议期间还引入客户拜访活动,成功拉近了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其次,纳德拉通过追问微软存在的意义与员工的梦想之间的关系,找到组织使命和个人梦想的连接。因为非常重要的是,如果组织使命不能连接个人梦想,那么是不可能驱动员工的。所有微软人要去的地方,就是微软要去的地方。纳德拉通过正念训练的方式,寻找个人梦想和组织使命的连接。他会与员工进行交流:“你在微软是为了追求什么样的幸福?”“你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最后,纳德拉通过改革提升组织的活力。比如,纳德拉废除了员工排名制度,增加“对他人贡献率”;举办黑客马拉松;以客户为中心,与竞争对手开展战略合作;为变革调整组织结构等。以与竞争对手开展战略合作为例。一直以来,苹果和微软是一对旷日持久的冤家。以前在鲍尔默时代,他把苹果当作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纳德拉上任以来,他告诉所有人:“苹果是我的合作伙伴,苹果安装了微软的所有软件和应用。”纳德拉把原来的竞争对手全部变成了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正如他所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持续成长”。这一切变化都是源于底层文化和思维的改变,这是微软最重要的改变之一。

3.务实:微软的组织架构调整,为战略落地做铺垫

在纳德拉接手微软前后,微软一共经历了两次组织架构调整(见图2-11)。在2013年7月到2015年9月这一时间段里,微软还是一切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核心,但同时开始发力云计算和企业服务,此时微软仍处于谷底。

图2-11 微软的组织架构调整

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微软经历了一段过渡期。在过渡阶段,纳德拉并没有把Windows操作系统业务砍掉,而是将它与硬件业务合并为个人计算机业务,守住了个人计算机业务的现金流。与此同时,微软扩展以云为核心的企业服务,试水Dynamics系统,构建to B的企业服务能力。

2018年4月,微软重新调整了组织结构。此时纳德拉彻底打破了Windows的王国,把Windows整个团队全部拆掉,然后全面聚焦“智能云和智能边缘”的目标,All in(全部投入)智能。直到此时,纳德拉在微软的根基已经很扎实了,他的变革得到了微软上下一致的认可。

在整个变革过程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第一,“开着飞机换引擎。”纳德拉原来是云事业部的创始人,他是一个管理经验非常丰富的高手,能够 “开着飞机换引擎”,即在不影响业务的情况下进行变革 

第二,改变微软文化。从以往的以Windows为核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

第三,对整个Windows团队进行了拆分和整合,完成了组织的迭代。这需要一个有十足勇气的CEO。

第四,微软开始尝试技术的革新,并确定新技术的引领地位。这也体现了纳德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仅如此,纳德拉还从公司本质上重塑了微软的企业文化,并且找到了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可以说,这是微软文化变迁史上一次极为重大的胜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年的时间,即便是中小型企业也很难快速地完成转型和变革。当所有人都以为微软因错过了移动互联网,很快就会步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老牌企业的后尘时,纳德拉却用三年的时间,成功帮助微软渡过难关,并使微软市值再次翻番。

谁说大象不会起舞?只要有合适的文化驱动思想,有扎实的组织基础赋能落地,即便是行业内的庞然大物,同样可以灵活地转身。微软的案例,其实也是在提醒各位经营者,尤其是那些日薄西山的行业头部企业的经营者,变革之所以困难,不是因为自身的能力或者发展规模的限制,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

不过,微软和阿里巴巴的案例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与其等待问题出现之后再去想方设法地解决,不如未雨绸缪,“天晴时修屋顶”。

在企业不断壮大的成功实践当中,唯一能被我们复制的,就是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提升的隐性曲线,看似不起眼,却是支撑企业持续飞跃、绝处逢生的关键。仔细分析亚马逊、阿里巴巴、微软跨越非连续性鸿沟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跨越非连续性鸿沟这件事上,三者之间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一,三家拥有雄厚实力的企业的价值观逐渐趋同,基本确定了“用户至上”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三家企业的第二曲线创新都是由使命、愿景驱动,然后通过组织变革实现落地的。

第三,都是由一号位领袖亲自带领变革,并且是文化先行。

第四,都是“开着飞机换引擎”,在保障原有主营业务不下滑的前提下开展创新业务,这就要求操盘手必须是非常成熟的领导者。

虽然它们的业务模式我们无法复制,实操方法也很难模拟,但只要我们能够从自己企业的角度出发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强化组织能力,同样也能通过使命和愿景驱动战略形成,组织保障战略落地,从而完成跨越非连续性鸿沟的目的。

企业要永续增长,必须持续创新,而创新背后最重要的就是隐性曲线的支撑。

本章我们详细说明了隐性曲线的重要性,介绍了隐性曲线的本质和结构。第3章到第5章我们将进一步阐述隐性曲线落地的三个核心系统:第3章介绍隐性曲线是如何贯穿企业生命周期的;第4章总结隐性曲线落地时的主要困难和障碍;第5章介绍如何搭建一套完整的营运系统,以助力企业打天下。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579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