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行为曲线的四个阶段有哪些特点?

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团队大小与团队的工作及准备有着密切的关系:3~5人的小规模团队较易得到一致的意见;5~11人组成的中等规模的团队最为有效,能得到较正确的决策意见;团队成员的极限为25人,超过50人的团队将无法真正按照团队的机制运转。

为完成任务和提高绩效,群体可以在经过学习和锻炼后向团队过渡。拓展课上的学生分组后,最初随机结合在一起进行团队建设,但是仍然不能被称之为团队,事实上仍然是一个小群体,这个群体如果不经过特殊的学习和锻炼很难成为有挑战能力的团队。群体发展到团队需要一个过程,成为高绩效的团队更需要一定时间磨炼,这也是学生们在最初看似团结,但遇到简单的团队活动后仍然难以高绩效完成任务,甚至会越来越不如初建阶段,是因为大家从陌生时部分人员的“顺从”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表现出冲突越来越多、决策越来越不容易产生,活动争议越来越大并且项目失败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在不断的“打击与挫折”中团队成员慢慢学会了团队沟通与协作,慢慢形成团队意识和团队行为,或多或少能够感到团队绩效的提升和团队文化的形成。

从拓展项目完成的绩效影响和团队凝聚能力的角度来看,拓展课上的群体向团队发展符合以下几个阶段的特点(如图2-1所示)。

图2-1 团队行为曲线

第一阶段,由群体发展到所谓的“伪团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象团队。这个阶段从破冰课后的团队建设开始,在各队组建后看似形成了一个士气高涨、目标一致、进取心强的团队,但这是一个假象,此时团队面对困难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很低,团队在冲突面前的解决能力很差。

第二阶段,由假象团队发展到潜在的团队,这时已经具备了团队的雏形。通过一到两个项目的训练,尤其是通过个人挑战与团队结合的项目或以个人挑战为主的项目挑战后,团队成员对团队的价值有一定的认可,对团队的要素有了一定的理解,假象团队开始向下一阶段推进。

第三阶段,由潜在的团队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团队,它具备了团队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通过2~3次的团队振荡,团队在接受任务时有了一定的行动准则,团队成员的相互融合与互补加强,成功完成任务的概率加大。

即使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由于时间限制,项目类别多样,项目的模拟性造成任务的艰巨性较低,学生结构存在差异性,团队面对真正困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此时的团队距离高绩效的团队还有较大的距离。但作为一种学习,学习能够通过拓展训练感受团队的价值,能够自觉形成团队意识,养成良好的团队行为,为未来适应在团队中工作和生活获得了经验储备。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514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