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团队的规模设计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在1965年出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成员的团队意识和行为将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弱化和减少。即越是在较大规模的团队中,成员反而越不愿意采取团队行动,也越不会像在规模较小的团队中那样主动提供“公共物品”;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团队成员间充分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将变得更加困难,个人对整体团队的影响力也被削弱,这将降低成员的团队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外,“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开创者英国的贝尔宾(Dr.Raymond Meredith Belbin)教授也指出,频繁的团队活动将降低大中型团队的效率;同时,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团队中个体所遭受的无形压力也将随之增大。

由此,人们不禁要问:团队规模控制在什么程度才是最合适的呢?对于这一问题,很多学者基于各自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例如,问题解决型团队最好由来自同一个部门的5~12人组成;学习型团队一般为2~16人;工作团队的人数应控制在12人以内;自我管理型团队则由10~15人组成等。

通过实践观察,研究者还发现:对于生产制造这类简单的任务,团队可以由较多的同质化的成员组成,且高度的一致性也有利于成员间的沟通协调;而对于科研、重大事件决策等比较复杂的事务,则需要成员具有较大的异质性,以便能够集思广益,获得最佳的思路和想法。不过这也使得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协调比较复杂困难,因此团队人员数也相对较少。

可见,团队规模与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大致上是负相关的: 工作越简单,团队人数可以越多;工作越复杂,团队规模也就相对较小 

另外,众多的研究还发现了以下规律:在团队协同方面,5人团队要好过2人和3人团队,而9人团队又优于4人和5人团队;同时,8人团队的协作效果与9人团队相当,都好过14人团队。这些趋势表明,3~9人的团队有着比较理想的团队协作效果。

当前,相关研究者和团队领导者比较认同的理想团队人数是4~7人。人数太少,团队将由于缺少足够的异质性而难以进行自组织行为;人数太多,则加大了成员充分交流互动的困难,也容易造成“搭便车”现象,从而削弱了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成员间的信任感,最终影响团队效率和协同效果。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285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