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理论具备以下5个基本特征。
◆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这是人们经常会说到的一个理论,在系统理论中被称之为“涌现”。部分是指组织中的单个元素或者个体,通过系统整合使其互相之间形成协作、联合的关系,从而使原本较为低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产生单个个体或者简单的叠加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这种“1+1>2”的局面是系统调控之后合作共赢的效果,那么这种效果从何而来呢?当组织未能理清系统化的有序过程时,组织内部是灰暗且不明晰的,机理不清,过程混沌,这是组织的奥妙,也由此产生了管控的难点。
◆ 以分布式控制代替集中控制
“分布式”在当下来说是一个“出镜率”很高的词汇,频繁出现在“分布式能源”“分布式计算”等词语中。分布式控制也就是去中心化,即改变以往一个控制中心支配的方式,实现多中心化的分散控制。
在这种控制模式下,一个次级单位可以形成相对独立的主体,自主进行自我控制,并能够独立应对变化,在出现问题时也能利用完整的机制进行自我修复和成长。在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分布式控制并不意味着组织内部的隔离和分裂,其不同于互不相关的简单排列,而是在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协同作用,呈现出复杂、立体的网络状态。
◆ 自组织的变化由底层、局部和边缘开始
受分布式控制的影响,自组织的变化通常来自于底层、边缘,也就是一些小环节和低层单元,而非中心和上层。但这些小变量不容小觑,极容易对整个系统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当组织“自组织”演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跨越量变到质变的界限,微小的低层面量变就会引发系统的巨变。
◆ 非线性和突变性演变轨迹
非线性是指发展变化过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呈现出对应紧密的非线性关系,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化并不能用清晰的因果关系来概括,而呈现出复杂化与多维的特征。突变性则是指在某些细节上(时间、地点、布局等)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由于非线性和突变性的特征,我们不能够对时间、因果等因素完全掌握。这两种特征的出现与分布式控制、去中心、多中心化有极大的关系,还受到整个系统复杂性、立体性网络状态的影响。实际上,这类特征正是局部变化能够颠覆整个系统的机理所在。
◆ 自组织能够进行自我修复和演化
自组织内部存在一套生存机制,当组织内部能量使用完毕、面临枯竭的时候,只要与外界保持开放状态,这套生存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吸纳外界能量,进行信息交换,为组织注入活力,使组织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