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理论的起源与要素

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其运行和管理也必然遵循着一般组织的共性特质。组织是一种内部各元素有序耦合、协同运行的系统,或者是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协同学创始人、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Haken)从组织进化的视角,划分出了“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种类型: 前者依靠外部指令和控制实现有序结构;后者则基于某种规则,实现了内部不同要素的运作协调,从而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 

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自组织理论,主要是对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等复杂的自组织系统是如何在特定条件下,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发展等逻辑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具体来看,自组织包括3个构成要素: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tics)和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

◆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系统内外部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这种交换对自组织系统的影响等问题。城市系统、生命系统等都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交换基础上的耗散结构。此类耗散结构包含3个方面的特质: 远离平衡态、开放性的系统,以及内部不同要素间的非线性影响机制 。其中,“远离平衡态”是指自组织系统内部不同要素和环节在物质与能量分布上有着很大差异,这种不均衡状态是触发内外部交换关系发生的驱动力量。

◆ 协同学

协同学主要考察系统内部各要素是如何通过协同运作机制,推动自组织从混沌无序最终建立起有序结构。其中,“涨落”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具体来讲,涨落是指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不同要素的独立运动、局部协同作用以及内外部环境因素的随机干扰等,常常处于一种偏离平均值的波动状态,这种偏离波动大小的幅度即为涨落。

当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向另一种有序形态转变时,各要素间的独立运动及协同运行进入均势状态,此时任何细微的涨落都会经过层层放大而成为影响整体系统的涨落,从而使自组织系统得以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

◆ 突变论

基于稳定性理论,突变论将系统的突变过程看作是旧稳态解体,系统在不稳定状态下建构新的稳定形态的过程。该理论认为,这种从旧稳态向新稳态的转变,并不是一个可以预见或设定的渐进过程,而是在内外部众多非线性因素的影响下,具有的无限可能性。即在新稳态的构建过程中,即便是同一过程对应相同的控制因素,突变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新稳定形态。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282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