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是怎么被KPI搞砸的

王安石变法是怎么被KPI搞砸的

公元1067年,19岁的太子赵顼继位,即宋神宗。

皇帝即位,按例要赏赐群臣,可是很快宰相韩绛就带来一个“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坏消息。神宗把先帝留下的老臣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既不增税又能增加财政收入?老臣们群策群力,有说“二十年不打仗”的,有说“要对内稳定”的,神宗一听,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还说这些道德文章,难怪国家治理不好。

神宗将目光转向群臣中最德高望重的司马光。这位老臣不慌不忙地说出六个字:“官人、信赏、必罚”。神宗失望之余,想到一个人,因为当时朝野有这么一种说法:“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介甫”就是王安石的字。神宗很快召王安石进京,一场改变帝国命运引发后世无穷争议的变法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王安石本该想到,这场改革最初的支持者宋神宗,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站到他的反面。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解决财政危机,这个目的很快就达到了。变法没几年,各级官员好像变戏法一样的,把钱变进了国库,也出现了汉景帝时钱都堆不下的情况。财政困难解决了,而新法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还要不要继续支持新法呢?神宗对王安石一会儿任用,一会儿又贬官的,就说明了他的矛盾体现在这场“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帝国官员大分裂中。

神宗恐怕要哭笑不得,我就是想多弄俩钱花花,诸位大人何至于此啊。而神宗之后的皇帝也同样如此,没钱想到要变法,有钱又要恢复旧法。新帝亲政想要有新气象,就支持新法,搞砸了,想要安抚天下,就下罪己诏恢复旧法。这恐怕也是司马光反对变法的重要理由:财政嘛,有时好有时坏,大不了有钱多花点,没钱就省着用,唯有道德是永恒的,怎么能一会儿变法,一会儿又不要变法了呢?皇帝自己钻营投机,还怎么成为官员的楷模?官员个个如狼似虎,还怎么让百姓安分守己?

KPI是个好东西,你考核什么,你一定会得到什么;但KPI又是个坏东西,凡是你不考核的东西,都会成为业绩黑洞。一个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不同市场环境中总是要变化的,导致KPI也在不停地变化。如果领导人只盯着KPI,必然一天一个想法,员工无所适从,必然会把工作变成“制造数学的游戏”。所以任何KPI考核都必须以稳定的企业价值观为前提。就像失去了道德的统治,必然产生道德风险一样,抽空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企业管理,要么沦为员工“欺骗”公司的工具,要么变成公司压榨员工的制度。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77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