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式管理:尝试一下矩阵变革

矩阵式管理是一种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由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作小组形式发展而来。

矩阵管理结构中的人员分别来自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技能、不同知识和不同背景,大家为了某个特定的任务(项目)而共同工作。

好莱坞有个著名的电影叫《黑客帝国》(英文叫《The Matrix Reloaded》),其中的“Matrix”一词可以理解为“矩阵”。特别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矩阵”一词似乎显得深奥、晦涩。因此,很多人不喜欢“矩阵”,更多的人是不适应矩阵,但实际上,矩阵是无处不在的,特别是在管理和组织当中,只要存在分工,就会有矩阵的存在。

比如,某家电销售公司的财务部门从事资金、会计等方面的工作,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招聘、薪酬、考核等,二者是横向的职能部门。同时,该公司又会按产品类型,将部门分成黑色家电部(如电视机、DVD等)和白色家电部(如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等),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相关规定和流程。当需要完成某一共同任务时,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就会组织在一起,成立项目小组,以增加部门之间横向以及纵向的联系,在组织内部形成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矩阵式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双线管理,即管理者不仅要考虑纵向管理,更要考虑横向管理。其优点就在于按照项目进行组织时,可以增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信息交流,可以机动灵活地随着项目的开始与结束成立或解散项目小组。一个人可以同时参加几个项目小组,这样也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而其缺点在于成员可能受到双重指挥,项目负责人无法完全调动成员,甚至会影响工作效率。

当组织规模较小、部门分工模糊的时候,矩阵式管理一般起不到什么作用。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才需要矩阵式管理呢?当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产品多元化、市场更加分散、业务十分繁杂时,就需要对组织结构及时做出调整,需要以一种更加柔性的、灵活的矩阵式管理来代替单一的管理体制,通过设立跨职能部门,强化彼此间的信息流通,从而更加灵活、有效地协调各项不同业务的开展。

实际上,IBM公司的转型通常被看做是一次著名的“矩阵式革命”。

早在1993年之前,IBM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式组织,众多销售事业部之间几乎没有横向联系。公司前CEO艾克斯只注重业绩增长,却对客户需求一无所知。因此,公司服务品质差、决策流程长、市场反应迟钝,导致IBM公司饱受“金字塔之殇”,亏损额连年递增:1991年亏损28.3亿,1992年亏损额增到49.6亿,到了1993年亏损额则高达81亿,创下了华尔街的历史纪录。

1993年,IBM公司对高层进行了重大的人事变动,艾克斯下台,临危受命的郭士纳对IBM进行了“矩阵式”改造。

他的改革计划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将各事业部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进行重组,整合成以产品为主和以业务为主的两大团队,让他们既存在竞争又彼此合作。第二步,将原来“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由8~9个层级缩减为4层,重新将决策权收归总部,各地业务分别由当地总经理、地区总经理与美国总部的产品类和业务类总经理共同管理。

郭士纳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终于在1996年迎来了收获。当初,因为不满IBM的管理体制而转向其他公司购买硬件和软件的美国保德信人寿重回IBM怀抱。

自从IBM改革,重组了旗下金融事业部后,专门组织了软件实验室用于协同开发数据管理新软件。为此,保德信与IBM签下一纸为时5年、总额为3.4亿美元的采购合约。IBM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改造前,IBM是典型的“金字塔”管理模式,企业按照单一区域、业务职能、客户和产品等元素来划分部门,而忽略了客户的需求,因而对市场反应缓慢,最终导致市场份额下降,造成企业亏损。“矩阵变革”之后,资源得以充分整合,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结变得密切,反应速度获得提高,客户满意度也由此提升,企业竞争力得以增强,成为“矩阵式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典范。

当今时代,要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就需要从思想上提高对“矩阵式管理”的认识。

实际上,一旦企业具有一定规模,部门之间进行了分工,出现分支机构,同时运营多线业务时,无论管理者是否喜欢,也无论管理者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采纳,“矩阵”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种现象。

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矩阵”存在的必然性,把握“矩阵式管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矩阵”在现代组织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作用,提升组织的“矩阵式管理”能力。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619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