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在集结的时候往往能够自我组织,而不需要任何的监督。它们能够组成一支很好的团队。特别是在环境发生突变时,它们能够迅速调整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蚂蚁的这种能力被专家们称为“蚁群智慧”。
蚂蚁在将食物搬回蚁巢的过程中,会在遇到下一只蚂蚁时将食物交给它,然后自己再回头去寻找食物。后面的蚂蚁把食物接过去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交给自己遇见的下一只蚂蚁。在哪个位置交换虽然是不确定的,但起点和终点则是固定的。
如果将这个简单的原则运用到管理当中,可以解决许多专业技术方面的复杂问题。
比如,在设计从夏威夷到巴黎的电信网络时,中途必须要经过许多节点,而系统在这些节点处有可能会发生“塞车”现象,因此系统中就要加入可以自动避开“塞车”的设计。
当时惠普实验室提出了一种方法,就是便大批软件使用者不断流动,在网络间留下资讯,电话追随这些资讯而连接。当其中某一个路线发生“塞车”时,这条路线的使用者自然就会发出信号,其他使用者自然也就会放弃使用这条路线,而改走比较顺畅的路线,让“塞车”迅速得到缓解。
其实,这个灵感就来源于蚂蚁在行进途中留下激素,以此为后来的蚂蚁指明道路的现象。然而,这种蚂蚁式管理应用得最多的还是在管理领域。
某大型零售连锁店在实行蚂蚁式管理之前,该零售店仓储中心用区域的方式来检货,但是如果上一道工序未完成,那么下一道工序将不能接手。
以图书为例,一个人专门负责装商业书,另一个人则专门负责装儿童书。由于每个人的速度不同,订单对每一种商品的需求大小也有差异,因此,总会有人需要等待别人都完成后才能接手。
经过研究之后,该物流中心改用了“蚂蚁模式”来装卸货物。比如,一个人不断拣出产品,一直到下游有其他人来接手工作后,再回头去接手上游的工作。
经过多次电脑模拟,研究人员终于发现,在这个模式中,只有将速度最慢的员工放在最前端,将速度最快的员工放在最末端,这样的安排是最高效的。该仓储中心通过这种方法,使效率提高了很多。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蚂蚁式管理在团队管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1. 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其实,蚁群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没有“老大”,没有蚂蚁将军指挥蚂蚁战土,没有蚂蚁经理命令蚂蚁员工。蚁后只负责产卵,除此之外并不担任管理角色。
因此,就算是一个有50万只蚂蚁的蚁群,仍然可以在没有任何管理者的情况下运作得很好。
科学家认为,其实蚂蚁并不精明,精明的是蚁群。在蚂蚁的生活中,找到通往最佳食物来源的最短路径、保卫领土不被入侵等很多事情是单只蚂蚁根本不可能办到的。
正如生物学家黛博拉•高登说的:“你观察一只正在努力完成某件事情的蚂蚁,一定会对它的笨拙有深刻印象。”单个蚂蚁可能是一个小傻瓜,然而一旦形成群体,却可以对环境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它们靠的就是群体智慧。
蚂蚁的集体能力,让最了解这些动物的生物学家们都感到不可思议。
2. 遵守规则
其实,蚂蚁主要是靠接触和气味来沟通的。比如,当一只蚂蚁碰上另一只蚂蚁时,它会上前嗅闻,以此来判断对方是敌是友。那些在蚁窝外工作的蚂蚁,气味跟待在蚁窝里的蚂蚁是不一样的。每天清早,巡逻蚁都会外出巡视,通常只有等到它回来之后觅食蚁才会外出觅食。巡逻蚁在进入蚁窝时,它们会跟觅食蚁碰一下触角,然后再离开蚁窝。
这种碰触是一种刺激,以告诉觅食蚁该外出了,然而觅食蚁并不需要和所有的巡逻蚁碰触,而且每次间隔也不超过10秒。
蚂蚁通过这种本能行为在整个蚁群中建立了一种相当规范的、所有蚂蚁都必须理解和遵守的规则。因此,蚁群才会在没有首领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工作。
3. 弹性化的管理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为蚂蚁制造出什么样的障碍,它们总能通过团队的力量找出最短的路径,把食物搬回家。通常,当发现食物时,就会有两只蚂蚁同时离开巢穴,并按照两条不同的路线到达食物处然后再返回。而那只较快回来的蚂蚁会在其行进路线中释放出较重的味道。
因此,其他同伴就会根据味道的轻重来进行判断、选择味道较重的路线,也就是比较短的路线。蚂蚁采用这种弹性化的管理方式,保证了蚁群的工作效率,也更节约了时间。
对每个个体来说,只要按照既定的规则来完成本职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每只蚂蚁都知道整体的情形。再复杂的行为,也能用相当简单的互动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