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的创业模式有哪些成功案例?

案例:从零开始的创业模式

通威集团的创始人刘汉元从四川水产学校毕业,回到县城做一名技术员。

当看到一篇关于国外网箱养鱼的报道,他感觉网箱养鱼大有作为。于是他用家门口的小河做实验,并于1984年发明了网箱养鱼技术。成功后的第二年,刘汉元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养鱼试验,让当地15家农户也参与了进来。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参与进来的农户都是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培训、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方式运行,最终全部都获得了圆满成功。

随着网箱养鱼技术在全国的广泛推广,刘汉元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不仅在眉山县,甚至在四川,在全国都将产生不计其数的养鱼专业户,生产养鱼的饲料必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从网箱养鱼技术中初尝甜头的刘汉元,接下来又马不停蹄地进行鱼饲料的技术研究。开始时买了一台小型号的搅肉机,将原料粉碎,然后搅拌,再挤压成条状的鱼饲料。

后来,随着鱼饲料市场需求的增加,刘汉元索性花了几千元钱购买了一套简易机组生产配套饲料。再后来,简易机组生产的饲料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建立大型饲料厂的迫切要求摆在了刘汉元的面前。22岁的年龄,可能大多数人都还在念书或者刚从大学毕业,刘汉元却已经开始自建工厂了。那是1986年,他利用5年来养鱼和手工生产鱼饲料积累的资金,在家乡眉山县永寿镇建起西南地区第一家集约化鱼饲料厂,取名“科力”,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之意。

工厂投产当年,市场上就出现供不应求的旺销景象。科力饲料的畅销,在给刘汉元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对手。科力饲料厂建厂后不久,永寿镇就出现了大大小小10多家饲料厂。领先的刘汉元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鱼饲料行业的前卫地位,他再次发挥出技术员的特有素质——依靠技术力量,改进饲料配方,进一步提高质量和产量。饲料配方的不断改进和成功,无疑让科力饲料更加畅销。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1991年27岁的刘汉元从眉山县水电局辞职下海,一心一意地做起了鱼饲料生意。

1992年,28岁的刘汉元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在县城里建起一座现代化饲料工厂,取名“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喻“通力合作,威力无穷”之意。经过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促进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1994年初,刘汉元将公司总部搬到了成都,成立了通威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管理总部和面向全国的庞大销售网络。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通威集团的触角伸到了全国各地,先后在涪陵、重庆、淄博、沙市、苏州、昆明、安岳、西昌、达州等地兴建了多家子公司。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528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