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定会影响到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从而也必定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意味着教育的发展要以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为依据,而不能脱离生产力这个基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教育的结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为其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这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所能提供给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则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一般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了社会能为教育提供多少物质条件,能够发展多大规模的教育,且能以多大的速度发展教育。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还不可能向社会提供任何剩余产品,就更不能出现专门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即学校。教育只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教育的内容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经验。到了奴隶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社会产生了专门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学校机构,但仅限于占少数的统治阶级,大多数的劳动者一般不可能也不需要接受学校教育。随着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人类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采用机器生产,这就必然要求劳动者接受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从而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和对象。

总体上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致呈正比关系,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的社会,一般说来其教育发展的规模就越大,速度就越快,受教育的人数就越多,受教育的时间就会越长。例如,到2012年底,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1%,与上年持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62%,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4.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比上年增加19.75万人,增长2.98%。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致呈正比,这就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然受到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制约,这种制约要求教育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当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因为人才的缺乏而受到阻碍,这时就需要重视兴办教育,使教育的发展速度跟上社会的发展,例如,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传统的手工业劳动生产,这使得生产变得日益复杂,仅靠体力和简单的经验的生产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力发展教育,扩大教育的对象,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人的质量如何,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在不同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社会及其各方面的发展都很不相同,因而对人才的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所以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来确定。如,在古代社会,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含量低,劳动只要靠经验的传递,学校的教育仅仅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为统治阶级培养巩固其统治和管理社会的人才,对这种人才的要求就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意识以及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进入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重视社会生产方面的劳动者、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培养,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同时还需具备适应职业结构变化的能力。而到了现今的信息化社会,生产劳动的技术含量更加显著,这就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知识性劳动者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

所谓的教育结构就是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及其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包括教育的纵向结构和教育的横向结构。教育的纵向结构是按教育程度划分的各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例构成,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的横向结构是按教育的类别或专业划分的各类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例构成,如我国有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之分,在高等教育中,有文、理、工、农、林、医、师范、财经等专业类别。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必定引起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改变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的需求量。与此相应,教育的结构也会随之变化,如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比例关系,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高等教育的层次、招生比例和专业类别等。学校的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发展变革,这样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就会引起教育结构的失调,进而导致培养人才的结构比例失调。

(四)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即教育的内容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这也就必然促进着教育内容的发展与更新。14世纪以前,学校教育中的自然学科的课程一般只有算数、几何、天文等几门学科。从14世纪到16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学科目则增加了地理和力学。在17世纪之后,又增加了代数、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从19世纪后半期以来,近代地理、历史、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航海术、天文学及外国语等,也都被纳入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中。到了现代社会,原子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计算机、遗传工程等新兴学科,也逐渐成为教学内容。从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可以看出,其教育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革新都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

而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变革。在古代社会,落后的生产力以及由此决定的简单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学校教育只能采取个别施教。到了近代社会,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以高效率和集体教学为特征的班级授课制来大规模培养劳动力。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幻灯片、电影、电视、录影、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学校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产生了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完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505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