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主要观点
美国职业规划专家舒伯(E.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结果,并参照布尔赫勒(Bueller,1933)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一个职业发展的生涯发展概念模式。
1)生涯发展阶段
舒伯(1953)依据年龄将个体生涯阶段划分为成长、探索、确立、维持与衰退5个阶段。其中,有3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成长阶段(0~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来修饰自己的角色。
(2)探索阶段(15~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做了一番探索,因此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有较大弹性。探索阶段属于学习打基础阶段,在这一时期个人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进行现实性评价,并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几次择业和初就业。
(3)确立阶段(25~44岁),属于选择、安置阶段。经过早期的试探与尝试后,最终确立稳定职业,并谋求发展,获得晋升。
(4)维持阶段(45~64岁),属于升迁和专精阶段。在这一阶段,劳动者一般达到常言所说的“功成名就”情景,已不再考虑变换职业工作,只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5)衰退阶段(65岁以上),属于退休阶段。在家庭上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休闲者和家长的角色最为突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2)循环式发展任务
在随后的研究中,舒伯对于发展阶段的理论又进行了深化。他认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中都要经历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衰退这些阶段,这样就形成一种螺旋循环发展的模式。这种大阶段套小阶段的模型丰富和深化了生涯发展阶段的内涵。
根据上述循环式发展任务,在大学阶段,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经过“成长”和“探索”,一旦“确立”了较固定的适应模式,同时“维持”大学学习生活之后,又要开始面对另一个阶段——准备求职。原有的已经适应了的习惯会逐渐衰退,继而对新阶段的任务又要进行“成长”“探索”“确立”“维持”与“衰退”,如此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