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开始的中国第二次创业潮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从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要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力争国民经济更好地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之后,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旋风席卷全中国,掀起了又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这一阶段的创业者与民营经济的关系密切,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创业活动第二个高潮的主导者。从1992年开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数量增长呈下降态势;而市场经济激发下的民营企业数量则迅速增长,特别是头几年,呈井喷态势。

在这一次创业潮中,一些具有创业优势的人开始创业,其中包括政府部门的在职公务员,他们嗅到了商业大潮中的机会,果断辞职“下海”。这些人本身具有很好的个人素质,有些人曾经在工商企业的主管部门工作过,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已经比较熟悉,对经营企业也有了一定的把握。另一批人就是大学毕业生,在商业大潮面前,他们抛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开始主动进入民营企业工作。有些大学生甚至一毕业就放弃就业的机会,直接创业。

下海从商:汇源果汁朱新礼创业发家史

20世纪80年代后期,“要致富,种果树”一度成为沂蒙山区的开发之路。但是,由于交通、信息、加工业的滞后,果农丰产不丰收,有果卖不出。有的果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成熟的苹果烂掉。有的果农干脆砍掉山坡上的果树,再去种粮。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讲话犹如一股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机遇和责任激励了许多人,走进商品经济的大潮。当年6月,朱新礼毅然扔掉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决心为广大果农闯出一条致富之路。

“我当时接手的是一个负债千万元、停产三年、已经倒闭的县办罐头厂。工人吃饭的钱都没有,去银行贷款更是困难,因为人家看不起你,不信任你。我们就用补偿贸易的方法,用外国人的设备去挣外国人的钱。”朱新礼回忆着。

1993年,第一批浓缩苹果汁生产出来了,朱新礼只身一人带着样品,背着煎饼去德国参加食品展。请不起翻译,他就请朋友在国外读书的孩子客串帮忙。没钱吃饭,他每天在宾馆用煎饼充饥。优质的产品连同朱新礼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外国公司。他把第一批价值500万美元的订单拿回来时,许多人仍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初尝胜果,朱新礼并没有就此而止.1994年,他带领自己的队伍来到北京顺义“安营扎寨”。亲人和员工十分不理解:刚过了几天安稳舒服的日子,又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创业,岂不是冒险!但是,朱新礼有他的想法:要想为广大果农带来更多实惠,就要把事业做大;要想把事业做大,就要走出大山。

北京独特的地理、交通、信息、人才、市场优势,是一展身手的最好选择。朱新礼讲述了他当年的想法:“风险肯定有,但怕风险,一辈子也成不了大事。在北京创业的日子里,我们三十多个人,夜间是车间工人,白天是营销人员。几辆老掉牙的破旧面包车,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虽然困难重重,我却信心百倍。因为我坚信我的选择,坚信我的产品。”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汇源果汁”终于叩开了北京市场的大门。从此,“汇源”的名字叫响了京城,叫响了全国,叫响了世界。随着企业名声变大,汇源面临着进一步的合作。

1998年以来,各地政府、企业甚至国外企业来找汇源投资、合作的络绎不绝。对此,集团内部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审慎行事,稳扎稳打;一种是快速出击,加快发展。

正在艰难抉择的时候,朱新礼看到了长白山区那漫山的苹果梨,看到了山西右玉那殷红的沙棘果,看到了河北保定那一望无际的草莓,看到了重庆那几十万亩柑橘林。朱新礼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冲动和激情。朱新礼了解果农,知道那种丰产不丰收的滋味,了解他们渴望脱贫致富的心情。

朱新礼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尽自己所能,去解除果农们的忧愁。这些年来,朱新礼带领着汇源集团,先后在经济欠发达的河北保定、山西右玉、吉林延边、湖北黄冈、陕西咸阳、重庆万州等地投资建厂。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96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