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潮流(第一次创业潮)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经济短缺,生活资料匮乏。当政府部分放开商品贸易、允许小市场经营以弥补供给不足时,最早的民间创业者便有了成长的空间。

这一时期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在体制外孕育成长的,其中一些甚至是社会闲散人员。这些早期创业者只能用很少的资金在路边摆摊经营,或靠自己的某种手艺承揽一些小商品的加工,或在农村通过家庭承包的土地、滩涂进行种植、养殖。还有少部分创业者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通过租赁、承包经营发展起来的,他们相对来说起点稍高,也较为艰辛。这一批在体制外谋生的创业者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艰苦创业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在做小本生意,只有少部分因经营有方或机遇较好而发展起来。这批创业者具有勤劳踏实、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品质,其中的成功者多数还具有头脑灵活、对市场反应灵敏和商业意识强烈的特点。

另一个创业者成长的机遇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乡镇企业的兴起代表了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创业潮。我国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包括所有成立于农村地区、由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即乡、镇和村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农个体办的企业.1984年,在农村领域,政府放宽了对个体私营企业的限制,允许农民集体和个人从事商业和运输业活动,乡镇企业由此得到较大的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勃兴与活跃,催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创业潮。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体制的改革由农村转向了城市,流通体制的改革使得经济发展步入双重运行规则并存时期。生产资料成为商品,部分进入市场流通,价格实行“双轨制”。这为在流通领域创业提供了机会。钢材、木材、水泥等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利差催生了一大批中间商。这些创业者在这一时期借助流通领域的运作完成了创业的原始积累。与80年代上半期的创业者相比,这些创业者的个人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所处社会阶层更为复杂。他们中的许多人或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学毕业,或是部队转业,或由官转商,在生产第一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后,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初期脱颖而出。像柳传志、王石、张瑞敏、任正非等优秀企业家,他们具有较强的商业意识,有经济头脑和创业意识,善于发现机会、把握机会。

不断超越自我,农民企业家鲁冠球演绎创业传奇

鲁冠球1945年出生于浙江萧山,首次创业是办了一家米面加工厂,后因被人指斥为办地下黑工厂而遭关闭,机器被廉价拍卖,他只好出卖刚过世的祖父遗下的三间旧房,才得以还清向亲友借贷的3000元欠款。这一次创业几乎使他倾家荡产.1969年,鲁冠球受宁围公社领导邀请,接管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始第二次创业。他依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阙,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等五花八门的产品。这种“多角经营”,为他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鲁冠球开始选择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专攻万向节。在三十多年的经营中,他不断超越自我,演绎出一个个创业神话.70年代,企业制定了“求实、图新”的战略,招本乡人,用国营厂退役的旧设备,产品供当地使用,企业生存了下来.80年代,企业制定了“立足国内创业,面向国际创汇,扎根企业内部,脚踏实地工作”的战略,在全市招人,用的是国内先进设备,产品销往全国.90年代,企业制定了“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运作、国际化市场”的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员工,用上了国际先进设备,产品销往国际市场.21世纪,鲁冠球把战略方针调整为“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经营、国际化运作”,万向开始从国际营销到国际生产,再到国际资源配置,不断融入全球化的市场。

企业是企业家的放大,企业家是企业的缩影。几十年来,鲁冠球带领万向集团牢牢抓住汽车零部件主业不放松,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支持,企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2001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评价鲁冠球:他是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他把一个小作坊发展成通用、福特汽车的合作伙伴,一举开创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人们从他身上见证了民营企业的过去,也看到了民营企业的未来,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民营企业家与时俱进的真实传奇。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96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