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又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就业压力十分突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后,我国正在与世界经济接轨,会出现一段就业压力加大的时期,然后才可能逐渐缓解。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我国人口增长率从20世纪90年代已开始下降,到2020年后将接近零增长,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明显下降。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和西南财经大学合作,对2001~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了就业形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一,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形势来分析就业形势。
首先,劳动力供给增量远远超过劳动力需求。
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劳动力成长的新的高峰期,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约1000~1200万人,其中含大学毕业生200多万人。
其次,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
由于工业化的推进,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必然有大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我国已有1.3亿“农业富余劳动力”,以后每年还要增加数百万。要完成如此巨大数量的农业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任务非常艰巨。这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再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就业弹性系数都将低于20世纪末期,这将加大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此外,我国将在这一时期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不仅使经济增量结构变动,而且会引起第二、第三产业存量结构的调整,由此又将引发第二、第三产业原有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劳动力存量结构的调整将提出新的就业或再就业要求,可能出现大量结构性失业。
又次,经济体制的转变。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在此背景下,原有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尚待解决,又出现了新的国有企业失业职工再就业问题。估计近几年约有2000万国有企业失业职工需要再就业。
最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WTO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不但对我国经济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两面影响,而且对我国就业形势也有正负两面影响。一方面,通过扩大出口、引进外资、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增长等因素,使就业机会增加。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和我国某机构的调查测算,我国每年GDP可增长3个百分点,可提供1200万个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降低或取消一些贸易保护措施,使国内一些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效益降低,甚至破产、重组,从而减少就业岗位。根据对农业、汽车、医药、机械、金融、电信等行业的粗略估算,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减少近2000万个就业岗位。
第二,从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来分析就业形势。
随着国民经济在总量上的大幅度增长、在经济结构质量和科技水平上的提高,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将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当前阶段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与新的要求相差悬殊。若干年后新成长的劳动者不会像今天这样在已经形成的岗位上就业,因为到那时现在的就业岗位已发生重大变化或被取代。即使那时劳动力供需基本平衡,如果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不具备与社会职业相适应的水平和能力,仍会由于难以胜任而失业。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2020年前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同样是很激烈的。对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以便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