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帮(商人):面朝大海,万里逐波

农历八月十八,浙江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堤上人山人海。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江面依旧风平浪静。响声渐渐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潮头袭来,江边的看潮人纷纷后退,在被冲上堤岸的潮头溅了一身水花后,有些人依旧呆立当场,移动不得,原来是被声势浩大的潮水吓坏了。岸边的人惊魂初定,定睛往水中一看,先前的弄潮儿呢?不是被这大潮吞没了吧!瞬间潮头涌过,那不,那人还稳稳地在潮水中挥舞旗子呢!浙商就如这大潮中的弄潮儿,当别人还在惊叹于商海中潮水威势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其中劈波斩浪,戏水弄潮了。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东临大海,西连安徽和江西,南通福建,北接上海与江苏。除了北边的杭嘉湖(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外,其他地区山高水深,土壤贫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浙江的土地面积是全国的1%,人口却占到全国的4%,地少人多,自然资源十分缺乏,生存条件恶劣。因此,浙江人自古以来就有外出经商谋生的传统。

在自然资源缺乏的同时,浙江却有着6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居全国第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浙江人自然要向海上寻找出路。然而,海潮汹涌,尤其是钱塘江两岸,人们自古与海斗争,修建坚固的海堤以防海潮入侵,由此养成了浙江人民勤劳勇敢,敢想敢干的精神。

浙江有着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浙江沿海岛屿密布,为了方便联系和生存,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了一定规模的造船和海洋航行。距今约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先民已经能制造和利用舟楫,并根据在河流、湖泊中积累的水面航行经验,开始了海上航行。已发现的距今约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的船桨很多,如在杭州水田畈遗址中出土了4支船桨,其桨叶宽达26厘米,其迎水面大,推力也大,有人据此推断那时应该有了木筏和大型的独木舟,这表明了船舶制造水平有了一定发展。

《周书》中有“成王时,于越献舟”的记载,可见西周初期浙江已经有能力造较为精致的船。春秋时期的越国设有专管造船的官署,已能较大规模地建造戈船、楼船等战船。而此时期浙江较高的造船技术和较大的造船规模,已初步显示出浙江海洋文化长于制造的特点,可见今天浙江制造业的兴盛在很早之前就有了相当的基础。

从秦汉到隋唐,浙江的海洋文化继续发展。这一时期浙江造船、航海等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得到提升,对外贸易、海洋捕捞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此时期的浙江已成为全国造船业发达地区之一,如唐初攻打高丽所用的船只,就有不少出自浙江。公元8世纪初,浙江开辟了从明州(今宁波)出发横渡东海直达日本的南线航路,比原来北道航线绕道朝鲜近了很多,节省了航行时间。这一时期浙江也出现了不少有名的专事海上贸易和活动的商人。唐会昌二年(842)春,明州人李邻德的商船从明州出发,航行抵达日本,不少日本学问僧乘坐这艘商船回国。此后李邻德的商船经常往返中日之间,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都乘坐他的船往返。

宋元时期,浙江海洋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杭州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海洋文化全面发展。此时的浙江已成为全国的造船中心。海洋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同占城(今越南)、暹罗(今泰国)、麻逸(今菲律宾)乃至印度和阿拉伯国家都有丝绸等交换贸易,宁波、温州等港口已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海上的商业活动为南宋政府带来了巨额财政收入。元朝朝廷高度重视宁波的海上贸易,在这里设立了提举庆元市舶使司进行管理,这里各地商人往来更加频繁,贸易商品也渐趋繁多。

明清两代除郑和下西洋外,长期实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得下海”,因此浙江大规模的海上贸易也随之衰退。因宁波拥有天然良港,明初海禁时仍允许宁波商人参与对日本贡船的勘合贸易,而且可以代为采购商品货物,因而宁波的外贸相对其他港口来说较为兴旺。因为对外贸易利润丰厚,民间出海走私贸易却悄然兴起,宁波港口外的双屿港走私贸易是全国最盛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浙江海上贸易的发展和浙商出海经商的兴盛。

海禁促使浙江海商“弃海登陆”,大力发展与国内各地的贸易,逐渐奠定了浙商发展的基础。著名的宁波“南北号”沙船运输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并成为推动早期宁波商帮发达的支柱行业。四川两广的药材,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以及福建的木材云集宁波,然后再运往全国各地。

浙江商人不惧海上凶险,一代代走上万里逐波之路。他们在获取巨额财富的同时,更上演了一幕幕商海传奇。宁波人张尚义抓住一块木板漂流千里至日本,最终成就“红帮裁缝”的事业;舟山人董浩云,从天津起航,终成被誉为“现代郑和”的一代船王;宁波人包玉刚,从小怀揣海洋梦想,远走香港,最终成就世界船王的海上霸业。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17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