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利益相关者

每一个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和特定的人群联系在一起。他们与组织达成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契约,结成或远或近的利益关系。危机如果破坏了组织与相关人群的利益纽带,二者之间的稳定关系就会出现失衡。

利益相关者是指与组织按照权利和义务关系结成的特定利益互动机制的人或人的集合体。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投资关系、纳税关系、消费关系、合作关系、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等明确可见的有形利益关系;另一类是包括信用关系、道德关系、品牌关系等实际存在却难以量化的无形利益关系。

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使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平衡的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组织与利益相关者是互为主客体的互动关系的。利益相关者概念的产生和演变,是与企业型组织的发展进程同步的,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在早期的生产观点看来,所谓利益相关者只是那些供应资源或购买产品、服务的个人或群体;

二是,随着公司制的发展以及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管理的观点拓展了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认知,强调利益相关者是全面的、多维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得以正式确立,将之界定为“企业能够通过决策、政策、行动施以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反过来说,这些个人或群体也能影响企业的决策、政策和行动”。随后,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被应用到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之中。

当利益相关者由概念的范畴进入社会组织的实践领域后,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廓清:利益相关者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如何确认组织的利益相关者?

考察利益相关者特性的一个基本视角,是研究利益相关者在其与组织建构的相对平衡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从这一视角出发,利益相关者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相对平衡的权益保障机制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规模与结构不同,态度与立场不同,主张与需求不同,与组织保持着不同层级的利益关系。维系这些利益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利益相关者与组织的权益通过相关的保障机制能够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二)与组织存在直接的互动关系

利益相关者较之非利益相关者往往对组织的决策、政策和行动具有更直接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利益相关者与组织之间存在直接的互动关系。在危机管理中,危机的发生将会打破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状态,而对利益相关者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利益威胁。

(三)正向利益依存关系

这里的正向依存关系是指组织的利益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在危机管理的框架下具有同损同益的特性。对组织而言,重视这一点正是建立和发展良性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关键一环。危机出现时,不仅组织的正常运作会受到阻碍,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障机制也将受到威胁,视危机的性质不同,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危机沟通管理中,必须重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

基于以上三种特性,我们可以对组织利益相关者的类型粗略划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两类:核心利益相关者是指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利益相关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则是指一般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可自由对待的利益相关者。这两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以组织为中心,结成一张或紧密或松散的利益之网,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维系着一种相对的平衡。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01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