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暗淡效应(dimming effect)是什么意思?

暗淡效应是指在光线比较暗淡的场所,交往双方因为彼此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的心理现象。

暗淡效应产生的心理实质在于人们的自我保护心理,更多见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作为非语言符号的面部表情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交往双方往往会根据对方的表情、语言来判断其真实意图。初次进行交往的双方容易带有戒备心理,不愿意过多地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尤其是在光线明亮的地方,交往双方更容易有意识地掩饰自己,这便影响了双方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在光线比较暗的环境中,双方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不易被察觉,戒备感会下降,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会高于光线比较明亮的场所。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案例:有位男子钟情于一位女子,但每次约会,总觉得谈话不投机。一天晚上,他约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线比较暗的酒吧,结果这次谈话比较融洽。从此以后,这位男子将约会的地点都选择在光线比较暗的公共场所。几次约会之后,他俩终于决定结下百年之好。

中国的传统文化普遍看重一个人是怎样做的,而不是怎样说的,尤其是不重视“推销式”的演讲,羞于表现自我,宣传自我,致使许多人面对公众时常感拘谨,接受媒体采访时紧张、呆板,不能应付自如。因此,在新闻采访中,可以适当借助暗淡效应来减少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或者比较敏感的采访对象,如果在光线非常明亮,彼此距离又很近的场合,会加剧采访对象的紧张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换一个采访对象熟悉的或者光线较弱的环境,都会有效地降低采访对象的不安全感。

电视访谈类节目对演播现场灯光的适当选择或采用其他方式也可以形成暗淡效应。比如,当遇到一些敏感话题,被访谈者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时候,如果在演播现场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让被访者戴上墨镜,或者给以侧影镜头,则有可能使其紧张情绪得到缓和。央视《心理访谈》栏目在2008年3月2日播出的《谎言拆穿之后》节目中,被访谈者母子戴着鸭舌帽和墨镜,实际上也起到了暗淡效应的作用。由于戴着墨镜,被访者在讲述的时候,其主观上感觉到的是比较暗的光线,加上帽檐的遮挡,观众看不到她的面部表情,这样使被访者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更能够放得开,愿意讲述比较敏感的话题。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628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