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的冰山模型

如果把“特质观”看作是深入探究胜任力内在机理的一把钥匙,那么美国学者斯宾塞提出的冰山模型可以说是为胜任力的特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如图1-1所示。

图1-1 胜任力的冰山模型

在冰山模型中,斯宾塞把个体特征区分为水上冰山和水下冰山,即外显的和内隐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形象地说明了对人们工作绩效有预测作用的个体特征中,除了可见的、外显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深层的、不可见的、内隐的、核心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及社会角色。其中,知识和技能最容易观察到,是任职者工作所需的最低程度的门槛性要求,无法区分卓越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但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加以改变。动机、特质、自我概念及社会角色,其特点是能够区分绩效一般者与绩效优异者,且在短期内较难改变和发展,是胜任力的核心特质。其中,特质和动机处在最深层次,也最难改变。对于企业组织而言,用甄选的方式选择具有所需要特质的员工比较合乎成本效益;自我概念和社会角色则处于中间层次,通过适当的培训或者成长性的经历是可以改变的,但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投入。

总结一下,胜任力的概念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胜任力是个体特征的组合。这种组合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等外显部分,还包括不易察觉的价值观、个性特质、动机等。

●胜任力与绩效密切相关。胜任力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员工工作绩效水平的差异上,只有那些能够对绩效产生预测作用的个体特征才属于胜任力。

●胜任力是可衡量的、可分级的。即使是水面以下部分的个体特征,也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衡量与评估。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362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