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HR学堂 人才测评法 正文 下一篇:

胜任力(Competency)起源的背景

胜任力(Competency)一词来自拉丁语Competere,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为了弄清楚什么样的战士才是一名优秀的罗马战士,就构建了一个胜任力剖面图来说明一名优秀的罗马战士需要具备的特征,这可视为胜任力的雏形。20世纪初,以“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开展了“时间-动作”研究,发现优秀工人和一般工人在完成工作时存在差异,并建议管理者使用时间和动作分析方法界定工人的胜任特征是哪些因素构成的。同时通过培训或发展活动去提高工人的胜任力,进而提高组织效能,可看作胜任力建模的启蒙。

上述思想在工业化初期以福特汽车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工人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二战”以后,美国率先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一方面服务业的快速兴起打破了流水线式的生产组织形式;另一方面随着组织日益庞大,大量专业岗位和管理岗位出现,“白领”队伍不断壮大,员工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将其看作“人肉机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岗位的工作职责也不再单一,越来越显示出复杂化、多样化和团队化特征。因此,20世纪50年代后,泰勒的“时间-动作”分析方法逐渐被放弃,以智力测评为核心的人才测评理论在预测工作绩效方面也越来越无力,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下,行为学家被推到聚光灯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务院深感传统的外交官选拔方式效果不理想,许多在智力测试中成绩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令人非常失望,随即邀请哈佛大学著名行为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博士帮助设计一种能够有效预测外事情报官员实际工作业绩的选拔方法。麦克利兰对美国国务院过去的选拔方法进行研究后发现,传统的智力、知识技能和人格测评对个体的工作绩效和职业生涯的成功并没有预测作用,那么绩优的外事情报官员和业绩平平的外事情报官员之间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呢?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麦克利兰化繁为简,把视野聚焦到了最直观的工作行为上,发展出了一种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简称BEI),希望通过对表现优秀和表现一般的外事情报官员的实际职业行为特征的深度访谈分析,识别出能真正影响外事情报官员工作绩效的因素,或者说能真正区分出优秀和一般的个人行为特征。为此,他选取了50位外事情报官员,其中一半为绩优样本,一半为业绩平平者,让他们描述三个自己表现出色的成功事件,以及另外三个他们觉得自己做得一团糟的事件。在此过程中,麦克利兰不断追问其中的细节,尽可能清楚地掌握事件产生的背景及当事人做了哪些事、说了什么话、是如何考虑的,这样就能找出绩效优劣者具有的差异化行为模式。他将访谈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业绩优秀的外事情报官员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素质是业绩平平者没有的,通过对这些核心素质的准确把握,大大提高了外事情报官员选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362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