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会产生上市、重组、收购等资本运作需求,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诸如股权转让、股权质押、增发新股等问题。即使是较大规模的企业,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也会出现因专业知识不足而无法应对的情况,为此,大多数企业会选择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协助自己完成这些资本运作。
即使是由专业的机构从旁辅导,资本运作也可能会出现运作失败的情况,为此,企业必须要提前做好应对这种情况的准备。对于资本运作可能引发的股权稀释、控制权旁落问题,企业创始人必须要提高警惕。
1976年,苹果公司成立,当时的股权架构是乔布斯占股45%,沃兹尼亚克占股45%,韦恩占股10%。但没过多长时间,韦恩因不看好公司的未来而转让了自己的股权,离开了苹果公司。
在韦恩走后,马库拉投资苹果,此时苹果公司的股权架构变成了乔布斯占股26%,沃兹尼亚克占股26%,马库拉占股26%,预留股份22%。
1977年,霍尔特加入苹果,公司股权比例再次进行调整,此时乔布斯占股30%,沃兹尼亚克占股30%,马库拉占股30%,而霍尔特则占股10%。
此后一段时间苹果公司依然在不断引入投资,这使得乔布斯手中的股份也不断被稀释。到1980年年底,苹果公司上市时,乔布斯虽然仍然是第一大股东,但其手中却只剩下15%的股份,第二大股东马库拉拥有11.4%的股份,第三大股东沃兹尼亚克拥有6.5%的股份。
1985年,苹果董事会决定让斯卡利全权掌控苹果公司,乔布斯被解除了直接管理公司具体部门和事务的权力。就这样,乔布斯被赶出了自己一手创立的苹果公司。
身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却依然会被赶出公司,这种事并非只发生在乔布斯身上,在商业市场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故事。雷士照明之殇、国美股权之争,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创始人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
在企业步入成熟期后,频繁的资本运作会使股权架构的稳定性面临重大考验。在应对这一问题时,创始人团队一方面需要检视企业现有的股权架构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另一方面则要有针对性地在资本运作过程中保护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比如通过一些协议方式保留表决权,而只出让分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