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对管理的启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在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停在了不同的两个社区,其中,一个社区是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区,另一个则是治安相对不太好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特意摘掉了车牌,打开了顶棚,结果一天不到,汽车就被偷走了。而停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后仍然完好如初。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汽车就无踪无影了。根据这个实验的发现,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破损的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慢慢地滋生繁荣,难以得到遏制。

破窗效应其实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哲理的另一种阐述。如果公司对第一个迟到的员工没有给予任何惩处,其他员工不想按规定时间上班的心理便得到了纵容,导致公司的考勤制度等同虚设,员工逐渐对迟到持以理所当然的态度,结果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员工不会在规定的时间坐在自己的工位上。长此以往,员工也会渐渐地对公司其他的管理制度熟视无睹,使管理者难以对员工行为进行纠错,彻底把组织推向了无序的境地。

制度化管理以执行为前提,即使对于员工那些个别的、轻微的小错误,管理者也不能掉以轻心,只要行为触犯了公司的核心价值,管理者便应该根据制度的条例依法处理。如果管理者没有杜绝最初的小错误、小过失,最终导致违反制度的行为如“星星之火”,在企业中成“燎原之势”,为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日本企业界,有一种叫做“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日本企业中那些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都会被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如果办公室和车间卫生欠佳,也会被贴上“红牌”,警示全体员工及时进行改善,以维护一个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这种活动经过推广后,确实对于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292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