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通行的泰勒管理模式是典型的“刚性管理”,这种模式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借助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约束员工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然而这种管理理念以“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在实际运行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局限。“柔性管理”则不同,它强调“以人为本”,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争取在员工意识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识演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不是依靠权力的威慑来进行管理活动,而是将企业的文化、组织制度内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组织的良性运行有赖于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
柔性管理法则是在“刚性管理”基础上的革新与升华,具体的职能层面体现了如下几点:
1.企业强调感情管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推行民主管理,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
2.组织趋向柔性化,集权的管理方式被分权的方式所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过渡到网络型组织,组织结构逐步转向弹性权变设置;
3.战略决策的制定柔性化,如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实行弹性预算,推行滚动计划法等;
4.在市场营销方面,采取整合营销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全方位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5.高新技术被企业引入管理流程,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使管理具有更灵敏、快速的特点。
柔性管理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推崇知识,而作为知识的主要提供者,员工是否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思想与组织分享,取决于他们对于组织的认可度,以及他们的个人要求在组织的实现度。柔性管理摒弃了权力的影响力,侧重于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进行管理,因而,柔性管理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内在驱动力的产生促使员工对组织更加忠诚,更愿意自发、主动地完成工作,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虽然管理者与员工关系主要体现在工作方面,但员工的个人感情、家庭状况等私人事情也影响着他们投入工作的程度,做一个人性化的管理者,时不时地与员工聊一些个人的情况,与员工进行非工作领域的交流,在制度和薪酬层面适时地考虑到员工的个人需求,是使高素质人才发挥潜能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