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的起源和发展

心理测验起源于实验心理学中个别差异研究的需要。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设立了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实验中发现,个体的行为相互间存在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的存在引起心理测量的需要。心理测验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萌芽时期、成熟时期、昌盛时期和完善发展时期四个阶段。

(1)萌芽时期(1869—1904年)。心理测验在这一时期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而是依附于实验心理学与个别差异的研究而存在。测验的内容大都局限于感觉、动作或简单反应时间的测量,属于简单身体素质测评。

(2)成熟时期(1905—1915年)。心理测验在这一阶段已经步入了独立发展的轨道,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该测验用于鉴别低能儿童。

(3)昌盛时期(1916—1940年)。不仅智力测验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突破性发展,而且一般能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相继出现。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应用智力测验挑选士兵,以防止低能和不合格的人进入部队,后来又广泛应用于军队官员的选拔和安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又编制了一般分类测验(简称CO),借以预测军人的潜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则把该测验推广应用到服务行业,开始心理测验在非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这一时期,心理测验不仅在理论上得到完善,而且在应用上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测验的形式也由个体扩展到团体,测验的客体由儿童扩展至成人,测验的表现形式由文字扩展至图形、操作等非文字的智力测验,由直接的测量扩展至投射和预测的测验,测验的功能由研究走向社会服务。

(4)完善时期(1941年至今)。心理测验在这一阶段一方面接受教育评价运动的挑战,另一方面,测验的理论和编制方法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瑟斯顿于1938年发表了“主要的心理能力论”,使用因素分析法后概况出七种主要的智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词语能力、词语理解、词语流畅、空间知觉、记忆和计算能力。同年,默里和摩根编制了投射测验之的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AT)。20世纪40年代初哈特威和麦金利编制了调查个人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1953年艾森克夫妇编制了人格(个性)问卷(简称EPQ)。1973年卡特尔编制了16因素测验。这一时期兴起了职业性向和职业技能测验的新高潮,用于挑选各行各业的职员和管理人员。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225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