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群体背景会造成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social facilitation),指由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阻抑(social inhibition)作用或社会干扰(social inference)作用。

为什么群体背景会造成社会助长作用呢?

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在1965年通过研究指出,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弗里德曼( J.L.Freedman)在1981年进一步解释,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作为竞争情境看待,在有他人出现的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加强。

毫无疑问,他人在行为背景中存在,会直接激发人们的被评价意识,使行为情境转化为具有外加激励作用的评价情境。被评价意识的激发,会直接提高人们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水平,使行为过程实质上成为一个由高度自我意识支配的自我表现过程。按照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原理,高度的自我意识被激发后,人们的行为会遵循自我价值支持和保护原则,即行为朝着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去寻求新的自我价值支持,或在自我价值遭遇威胁时进行自我保护。被评价情境下,人们期望得到积极评价的动机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激发,从而导致行为效率的明显增加,被评价意识越强烈,这种作用也会越强。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146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