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日本企业崛起的年功序列制
年功序列制的萌芽可追溯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后期,最终确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期间是纯粹的“年功制”时期。所谓年功,即工作年限的增加与员工的薪酬待遇成正比。这种薪酬制度的制定是由日本当时的情况决定的。当时,日本企业正处在恢复期,企业用人以稳定和熟练的操作工为主。于是,企业逐步实行了具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年功制”。到了20世纪60年代,“年功制”进入鼎盛期。年和功相结合,并加入“序列制”。通俗地讲,序列就是按资排辈。此外,提拔使用和晋升制度中也规定了员工必须具备的资历条件,达不到规定的资历就没有成为晋升候选人的可能。
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日本企业的经营战略已发生转变,不再继续扩大规模。因此,企业每年不再雇用大批新人,也不可能再为老员工提供越来越多的管理岗位,年功序列制给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带来了重重压力。日本的一些知名企业如日产汽车、樱花银行等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了绩效薪酬体系,年功序列制随着绩效薪酬体系的引入而逐渐淡出了日本的历史舞台。
总之,年功序列制是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是东方传统观念与当时日本的现实情况结合的产物,通过增强员工归属感、提高老员工满意度和降低离职率来提升员工的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