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绩效模型:任务绩效与周边(关系)绩效

二维绩效模型:任务绩效与周边(关系)绩效

现代管理理论创建并提出了两维绩效结构模型。

该模型认为,个体绩效由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部分构成。任务绩效是指与工作产出直接相关的,能够直接对其工作结果进行评价的这部分绩效指标。这种绩效是与具体职务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同时也和员工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熟练程度和工作知识密切相关。

周边绩效(又称关系绩效)是指与周边行为有关的绩效,属于角色外绩效,它不在员工的工作说明书之中,也不在组织正式奖惩系统的覆盖范围之内,它更多地依赖于员工的觉悟和意志。虽然周边绩效对组织的技术核心没有直接贡献,但它却构成了组织的社会、心理背景,能够促进组织内的沟通,对人际或部门沟通起润滑作用,有利于员工任务绩效的完成以及整个团队和组织绩效的提高。

1978年,卡塔兹(Katz)和康(Zahn)提出了个体绩效三维分类法,他们认为有效能的组织应该具有三种基本行为形态:组织必须吸引并留住员工于组织系统;确保员工以可信赖方式实现组织特定角色要求;员工必须有创造性与自发性的行为,其表现超越角色规范。

若一个组织仅依照规定和规章行事将是一个脆弱的社会系统,组织需要有合作帮助、改善建议、利他行为与其他形态的公民行为。

因此,他们把绩效分为了三个方面:加入组织并留在组织中;达到或超过组织对员工所规定的绩效标准;自发地进行组织规定之外的活动,如与其他成员合作,保护组织免受伤害,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建议、自我发展等。在绩效三维分类法中,第二种和第三种行为产生绩效的方式与第一种有明显的不同,第一种是组织所要求的对组织很重要的行为,而第二种和第三种是对组织同样重要,但却是自愿的,不是规定的行为。

1983年,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鲍曼(Borman)和摩托维德罗(Motowidlo)正式将Katz和Kahn所提出的第三种组织成员的角色外行为称为组织公民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周边绩效。周边绩效包括如下行为:

(1)持续保持工作的热情,为了确保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宁愿支付额外的努力。

(2)自愿承担本职工作之外的一些工作任务和活动。

(3)热情帮助同事和顾客,愿意与他们合作。

(4)遵守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5)认可、支持以及维护组织的目标。

任务绩效对组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为什么同时将周边绩效囊括进绩效管理体系中呢?这是因为,周边绩效可对组织发挥如下作用:

(1)能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从而可减少由于维持组织正常运行而被占用的稀缺资源数量,即减少对稀缺资源的占用。

(2)能使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于各种生产活动之中。

(3)能促进同事和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4)能有效地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

(5)能增强组织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

可以想象,在一个公司内,虽然每一位员工都兢兢业业地完成了自己分内的工作,但是他们却从不愿意为同事提供帮助——当同事不在座位上,懒得接听同事座位上的电话,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事与自己无关。假如组织的每位员工都各扫门前雪,周边绩效水平较低的话,很难保证组织的良性运转。因此,组织在实施绩效考核时,应该从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个维度制定考核目标,奖励周边绩效水平较高的员工。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67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