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期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有哪些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建设需要,提出了“统一计划,兼筹并顾”、“集中使用,重点配备”的方针。中央统一制定毕业生分配计划,省级主管部门负责部署、监督、落实,学校实施毕业生的派遣。由此,逐步形成了统一招生、统包学生所有费用、统一分配工作的毕业生就业制度。1958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限下放问题的决定》,改变了教育由中央各部委直接管理的体制,将原属各部委主管的228所高等院校的187所下放归省、市、自治区管理。由于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人才需求过旺,从1959年起,开始实行毕业生“抽成分配”方案。全国重点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中央制定分配计划,给地方适当留成;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由地方制定分配计划,给中央适当提成。

1963年,国家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统筹安排”:由毕业生分配部门在有计划、有重点地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分配计划。不久,《高等学校毕业生调配、派遣暂行办法》颁布,其办法对于毕业生调配、派遣的工作程序,有关部门的分工,调配计划的执行,对于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派遣、接收、使用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至此,高等院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基本完善。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停止了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实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政策。根据国务院规定,这批“工农兵学员”按照“哪来哪去”的原则进行了分配。

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此后,高校毕业生重新实行统一分配制度。

由上述可知,“统包统分”是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这种分配制度保证了将非常有限的人力资源配置到国家急需的工作岗位,确保了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它有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

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统一分配制度与社会需求日益不相适应。其一,由于毕业生就业由政府决定,劳动力供需双方互不了解,又无权决策,这就难以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二,由于毕业生稳端“铁饭碗”,学校只管培养不管“销路”,用人单位全凭“等、靠、要”,使得供需双方的积极性无从发挥,还造成一些单位人才浪费,一些单位人才匮乏。其三,在我国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面对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些法律已经赋予各种用人单位以用人自主权,而毕业生的传统就业单位对职工需求量剧减,大批非公有制企业急盼各种人才加盟,原有统一分配制度显然与新形势下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不相适应。

概括起来讲,计划经济时期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主要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就业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全民集体单位用工普遍实行的是与统包统配的政策相适应的固定工政策。劳动者一次就业定“终生”,并且将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住房、医疗、退休与就业单位捆在一起,一切由就业单位负担,在分配制度上实行统一的固定等级工资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正常的人才流动,劳动者不能人尽其才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这种用工体制也滋长了劳动者过分地依赖就业单位,导致出现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第二,在人事制度方面,原有的国家人事制度的特点如下:

一是管理权限过分集中,使得企、事业单位缺少用人自主权,企业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二是管理方式陈旧单一,基本上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对一切干部进行统包统管统配。在干部的吸收录用方面,不论是党政机关,群众团体,还是企、事业单位,都采用统一标准和单一的渠道;每年毕业的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都以干部的身份统一计划分配到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方面,大都采用单一的责任制;在干部的调配方面,无论哪类干部,都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调配。从而导致干部尤其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缺少选择职业的余地,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不利于各类优秀人才的健康成长、脱颖而出和正确的使用。

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制意识。从而导致出现干部能上难下,领导职务、干部身份和待遇的终身制的“铁交椅”的现象。

第三,与人事制度相联系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长期实行国家统一计划分配就业制度。从表面上看,国家包分配的形式解决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是一件好事,但长久以往这种计划分配就业制度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

一是国家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实行统一计划分配的政策,是以每一个毕业生均由国家分配为前提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个人选择职业的权利,从而也局限了毕业生个人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发展。影响了毕业生个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由于国家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一律进行统分统配,从而势必会出现所学和所用不对门的现象,造成人才的浪费。

三是这种由国家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统分统配的政策,助长了大中专在校学生对国家依赖的思想,导致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进了大学的门就等于端上“铁饭碗”,从而影响了学生在学习期间自觉地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94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