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HR学堂 运营管理学 正文 下一篇:

ISO14000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

当今时代,随着人类在不断创造和享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不断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对自然和环境更是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破坏。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应验了恩格斯的预言:“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世界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不断提高,由被动的自我保护,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提倡“绿色消费”,全球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联合国也制定了相关的国际环境法来保护人类共同的环境。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戈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大会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委员会,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重新评估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调查任务,历时若干年,在考证大量素材后,于1987年出版了“我们共同未来”的报告,这篇报告首次引入了“持续发展”的概念,敦促工业界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这份报告一颁布即得到50多个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他们联合呼吁召开世界性会议专题讨论和制定行动纲领。

世界各国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日益意识到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害,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态度也由自我约束扩展为对外约束,并纷纷通过立法的方式来试图保护环境。为了对组织各项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实施更加有效的监控和管理,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组织纷纷起草、制定环境管理标准,对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的选择、设计、加工、销售、运输、使用到最终废弃物的处理进行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1985年,荷兰率先提出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1988年试行实施,1990年的环境圆桌会议上专门讨论了环境审核问题。英国也在质量体系标准(BS5750)基础上,制定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英国的BS7750和欧盟的环境审核实施后,欧洲的许多国家纷纷开展认证活动,由第三方予以证明企业的环境绩效。这些实践活动奠定了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基础。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出席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全球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开始了。各国政府领导、科学家和公众认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改变工业污染控制的战略,从加强环境管理入手,建立污染预防(清洁生产)的新观念。通过企业的“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把环境管理融于企业全面管理之中。

各国环境管理标准的制定在本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由于各国标准间的差异,客观上对国际间的贸易和技术交流形成了“绿色壁垒”。为了支持保护工作,改善并维持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平衡,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消除各国标准不统一造成的技术障碍,进一步促进国际间的贸易和技术交流,ISO组织继ISO9000族标准的成功推行,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工具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以实现全球性的环境管理需要,并于1996年开始发布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41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