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商帮王现、王瑶:信义晋商的并蒂奇葩

王现、王瑶是明朝时期比较著名的山西商人,祖籍蒲州,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王氏是和张四维家族联姻的蒲州官商大户,明初从汾阳迁居蒲州,祖先自王冲文、王彦纯、王秉信、王景严、王荣,传至王馨。王馨曾经做过学正的小官,可是所挣的薪俸不足养家,所以,他的两个儿子王瑶和王现很早就开始迈入了商旅的生涯。

有人这样描写王瑶:“公蒲善士,为养生计而商也,生财有道,行货而重义,转输积而手不离简册。”寥寥数语就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儒雅忠厚的商人身影,做买卖的时候仍捧着书本不放的人实在是少数,由此可见王瑶对不断学习知识的高度热忱。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其父王馨官至邓州学正的时候,王瑶就开始往返邻近的邓、裕、襄、陕等地做贸易往来,累积了丰厚的家底。后来,他又在张掖、酒泉、江淮、浙、苏、湖之间,往返数年,靠着聪慧的头脑,超常的商业智慧成为了一代首富。

相比王瑶而言,哥哥王现走得更远。王现一开始对经商并没有兴趣,一心想着考取功名利禄,但是有那个心没有那个命,屡考不中后只能选择经商。他也像王瑶一样大部分时间在外做生意,去过很多地方,到过洮陇、张掖、敦煌、玉塞、金城等地,只要是有商机的地方都有他的足迹。后来他还辗转去了巴蜀,沿着长江到达吴越,还去过汾晋、泾原、九河、长芦之域等地,他的一生都在拓展事业,但不幸的是最后竟客死异乡。

王现经商四十余年,有人曾这样评价他:“善心计,识重轻,能时低昂,以故饶裕。与人交信义秋霜,能析利于毫毛,故人乐取其资斧,又善审势伸缩”。

王现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四百多年前的晋商把修德之行与取利之途之间的关系剖析得如此透彻,境界标立得又如此高远。一遍遍地告诫后人:不要目光短浅,不要在利益面前丢弃了为商、为人的根本。

王氏兄弟二人可谓是当时商界的两朵并蒂奇葩,在身体力行中让晋商精神升华,开启了晋商的信义之源。此后,晋商的信义一直延续,甚至遭遇危难也没有将之抛弃。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北京城中许多王公贵戚、豪门望族都随着慈禧、光绪仓皇逃往西安。很多人匆忙得来不及收拾家中的金银细软,随身携带的只有山西票号的存折。山西票号在这次战乱中损失惨重,设在北京的分号不但银子被劫掠一空,甚至连账簿也被付之一炬。没有账簿,就无从知道谁在票号里存过银子,又存了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票号原本可以向储户言明自己的难处,等总号清理账目之后再兑付,而且来取银子的京城难民就有很多人亲眼目睹了票号被洗劫一空的情况,但是,所有山西票号都没有这么做。只要储户拿出了存银的折子,他们不管银两数目多大,一律立刻兑现。这样做,真假难辨,无疑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但在危难之时,山西票号不惜以不计后果的举措向世人昭示了信义在票号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然,战乱过后,当山西票号在北京的分号重新开业时,不但普通百姓纷纷将积蓄放心大胆地存入票号,甚至朝廷也将大笔的官银交给票号汇兑、收存。山西人最终以自己的信义换来了名利双收。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36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