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商帮(商人)汪道昆:商人世家的鸿儒与名臣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一代鸿儒与名臣汪道昆,出身徽商世家。他在文坛和官场,均与明朝中后期的文坛领袖与贤臣王世贞齐名。汪道昆与王世贞都曾主持兵部,时称“兵部两司马”。

汪道昆(1525—1593年),字伯玉,号南溟、太函,徽州歙县人。其家族累代经商,但皆以儒道自律。汪道昆小时候,他的祖父教他唐诗三百首,汪道昆很快就能背下来。每逢有客前来,他的祖父和父亲就让他当众背诵几首唐诗助兴。六岁时,汪道昆开始读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和八股文。

汪道昆从小爱看书,记忆力出众。他喜欢看与科举无关的杂书,并在19岁左右尝试戏剧创作,遭到其父严厉禁止。汪家认为这孩子是个读书兴家的好苗子,于是让他拜浙江大儒邵世德为师。经过一番苦读,22岁那年,汪道昆考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从知县、知府不断升任到兵部侍郎,权重一时。

跻身于封建官僚之列的汪道昆,在很多方面,仍不失徽商风范。

进入官场后,汪道昆依然保持着勤勉务实的“徽骆驼”本色。他任襄阳知府期间,亲自考察当地的水利,同当地百姓在汉水岸边“筑堤千丈余”,杜绝了河水泛滥之患。

在那个年代,沿海地区倭寇横行,汪道昆力主抗击倭寇。嘉靖年间的名臣胡宗宪(徽州绩溪人)抗倭有功,但朝中派阀争斗非常激烈,胡宗宪被卷入其中,在狱中饮恨自尽。对胡宗宪的屈死,汪道昆深感不平,积极为之奔走鸣冤,向朝廷投书申诉。几年后,嘉靖皇帝朱厚趈死了,其子隆庆皇帝朱载篨为胡宗宪昭雪,而此时的汪道昆,正在与另一位名将戚继光联手,共抗倭寇之患。

汪道昆招募了一批义乌籍的士兵,经操练之后开赴前线,这些义乌兵作战英勇机智、屡战屡胜。一时间,举国振奋。义乌是近代浙商的重镇,也是两宋之交抗金名将宗泽的故乡,改革开放之初的“鸡毛换糖”就是义乌人的创举。出身徽商世家的汪道昆,对那些待人和气、低调,但骨子里敢闯敢干、思想开放的义乌儿郎,存有颇多英雄相惜之情。

汪道昆善诗文、通音律,也喜爱杂剧创作。“清宵剑气回南斗,明月笳声静北门”、“千山斥堠材官急,万里亭鄣猛士多”等豪壮的诗句,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他的杂剧作品,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等,都是只有一折的短剧。近代有学者经考证后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汪道昆的化名。

平心而论,汪道昆的戏剧,并不以情节见长。明末的浙江才子沈德符,就批评汪道昆的剧作“都非当行”。纵观汪氏平生为人为文,都颇具徽商重实际、讲道义的风范,缺少江南才子式的绮丽与浮华。由此看来,《金瓶梅》系汪道昆所作之说,多半是不可靠的。

作为儒者的汪道昆,更偏重于务实的思想与创见。在他的著作《太函集》中,全盘反对“重农抑商”的封建制度,以饱含热情的笔触,充分肯定了商业和商人的重要作用。

汪道昆认为“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和“薄农税而重征商”等传统政策,都是非常不合理的。他主张国家对农与商“交相重”,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纵观中国思想史,汪道昆“农商交相重”的理念,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发扬了南宋温州名儒叶水心(叶适)的“抑末厚本非正论”之说,叶适对重农抑商提出了质疑,而汪道昆则否定了该政策,并明确提出了自己更为进步的理念。明清之交,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进一步发展了自叶适和汪道昆以来一脉相承的思想精髓。

此外,汪道昆还极力肯定了商贾对国家的贡献,主张政策应扩大对商人(特别是盐商)的便利。徽州巨贾,以淮扬地区的盐商居多,身居政要并有鸿儒声望的汪道昆,在很大程度上,是徽商在官府的代言人,代替盐商向朝廷进言,从而为商家谋求更为丰厚的利润。

汪道昆曾任兵部要职,同另一位官居兵部高官的大才子王世贞相比,汪道昆更加务实,也更通晓武略。论文采,王世贞明显超过了汪道昆,但王世贞曾以绮丽虚浮的文字向内阁首辅张居正汇报兵部的开销,引发了张居正的愤怒,并遭到罢官。汪道昆则多次提出强化边境国防的可行方案,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他主持建设芜湖县城的防御工事,造福一方。汪道昆所作的《芜湖县城记》,被当地百姓出资镌刻在城门楼上,世世代代怀念他的恩德。

晚年的汪道昆,辞官归故里。此后数百年间,这位出身商贾之家的一代儒臣,成为徽州乡民与游子道不完的一段传奇。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33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