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商帮汪瑞裕茶号:宗族体制下的有限责任公司

始创于乾隆年间的汪瑞裕茶号,在繁花似锦的苏州,百余年来一直被誉为当地的六大茶号之一。但与普通商号不同的是,自汪瑞裕创建之初,其“主人”并非某个具体的商家,而是一个“法人单位”——安徽省歙县西乡揭田村汪仁瑞堂宗祠。汪瑞裕茶号,是汪氏宗祠的公产,汪氏宗族的每个家庭,都按照贫富的不同,为该茶号投入了有限的资金,并据此承担有限的责任。

汪瑞裕的第一任“总经理”名叫汪道生,他在这家茶号的正式职称是“资主代理人”。此人生卒年份不详,甚至没有留下什么资料。但他的经营才干和魄力,显然是出类拔萃的,最直观的证据,就是汪瑞裕茶号的商业模式。汪瑞裕在创建之初,就同时开了三家店,总店设在苏州最为繁华的观前正山门口,此外还在总店的东西两侧不远,分别开设了两家分店,东店名叫汪东裕茶号,西店名叫汪广泰茶号。这种做法,是为了避免当地商家以近似的商号名称,进行恶性竞争。

汪瑞裕茶号非常重视商品质量,进货渠道较为广泛,跨越了安徽、浙江和福建等省份。为避免中间环节过多,汪瑞裕茶号派遣精通茶务的专人,分别常驻各省产茶最佳的山区,每年直接收购优质的龙井、毛峰、白菊等著名茶品,并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出售。随着汪瑞裕的不断发展壮大,开始向北京、天津等市场“进军”,由深谙经营之道的专业经营者携带精品花茶,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打探当地的市场行情,并力求与“贵人”结交。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合伙经营乃至合股经营,在徽商群体间,是非常普遍的,汪瑞裕茶号仅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早在明朝末期,就有一些徽商,采取分别出资、合伙经营的模式,此后无论经营状况好坏,每个合伙人都按照自己的股本份额来分担盈亏。这种做法虽然难以让某个合伙人迅速暴富,但可以迅速筹集到较多的资金,而且能够有效规避经商失败后倾家荡产的风险。为此,一些徽商还编纂了多种关于合伙经营与分摊利润的“习题集”,为有志于此者提供“入门手册”。不过,汪瑞裕茶号的“股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宗族,这在封建社会,是较为罕见的。汪瑞裕的长盛不衰,也体现出歙县西乡揭田村汪氏宗族的凝聚力。

汪氏宗族的主要成员,其实并不擅长经商,随着汪瑞裕茶号的不断壮大,他们开始感到自己力有不逮。于是,这些人在深思熟虑和反复商谈之后,断然决定打破汪氏一门的经营垄断,聘请本地的名商担任经理。方鼎延成为汪瑞裕茶号的第一任外姓经理,在任期间,他一扫汪瑞裕茶号的暮气,老店再次焕发新春。

后来,方鼎延年老卸任,年轻有为的江稚定,被推举为新任掌门。此后的六七十年间,江稚定和他的继任者程汉章,把汪瑞裕茶号推上了兴盛的顶峰。

汪瑞裕茶号重新修建了总店,建起了三层大楼,一楼是出售茶业的殿堂,并挖有自流井,提供一流的水源用来泡茶。总店的二楼和三楼,则是为茶客预备的“雅座”。凡在一楼门市里购茶的顾客,都可以到二楼和三楼免费冲饮。这里的每间茶室,都采用西式布局,如玻璃台面的小方桌、西式的茶器等,与大多数旧式茶馆截然不同,颇具特色。顾客可以一边优哉游哉地品着香茶,一边临窗俯瞰熙熙攘攘的街景,别有一番情趣。

民国年间的苏州,报业非常发达,很多报刊的主笔和编辑,都是汪瑞裕茶号和茶室的常客。包括颜益生、夏有文等在内的著名报人,几乎每天都到汪瑞裕的三楼碰头,一边喝茶,一边讨论报刊编辑的事宜。《大光明报》的主笔颜益生和他的很多同事,每日都在三楼汇集消息、写稿编报,直至傍晚把稿件完成才散去,然后直接将稿样送到印刷所排印。由此,汪瑞裕三楼几乎成了《大光明报》的编辑部。

百余年间,汪瑞裕茶号的兴隆,为歙县西乡揭田村的汪氏一族,创下了源源不断的利润,令几代人都受益终生。新中国成立后,宗族势力瓦解,汪瑞裕茶号也结束了“宗族产业有限公司”的生涯,改为公私合营。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30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