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商帮(商人)胡兆祥:从货郎到酱园老板

道光十年(1830年),25岁的胡兆祥,从徽州只身来到安庆。他每天挑着酱菜坛子,起早贪黑地沿街叫卖。

胡兆祥制作黄豆酱的手艺,一半来自家传,另一半则是“高人指点”。他生在一个制酱的商贩之家,十几岁就奔波于各地,挑着酱菜扁担沿街叫卖。在他20岁左右,张家湾有个姓甘的商人精通制酱,他看胡兆祥为人忠厚老实,于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并把自己独到的制酱手艺,倾囊传授给胡兆祥。胡兆祥“艺成出师”之后,一个人来到安庆城,准备闯出一番事业。

号称“吴楚分疆第一州”的安庆,在清朝时期,是长江沿岸最繁华的都市之一。自乾隆25年(1760年)以来,安庆一直是安徽省府所在地,直到民国中期,才被合肥所替代。作为清朝文坛中流砥柱的“桐城派”,以及别具一格的黄梅戏,都发源于安庆周边地区。此外,安庆也是军事重镇,是保障南京、杭州等下游城市西线安全的“桥头堡”。

胡兆祥在安庆人生地不熟,但他有一门制酱的好手艺,无论黄酱、酱油,还是腌制的酱菜,都风味醇正、独具特色。民以食为天,胡兆祥的酱制品得到了广大顾客的认可,很多买主都成了频繁的回头客。胡兆祥一向待人谦和,做生意非常厚道,就这样,他在安庆城里站稳了脚跟,不但衣食不愁,而且逐渐小有名气。

胡兆祥逐渐有了一笔可观的积蓄,他在市中心的四牌楼街,开了一个小小的酱园,最初叫“四美”酱园,后来改成了“胡玉美”酱园。也许,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这个招牌将流传到一百多年之后,而他的名字,也将成为一种永恒。

这期间,他把妻子甘氏接到身边。甘氏不甘寂寞,平日在安庆的城里城外四处游览、查看,她发现,城外的江南大渡口一带,既是当地的交通枢纽,汇集五湖四海的过客,又毗邻农村,商业并不很发达,如果到那里卖酱制品,既有充足的客源,又没有激烈的竞争。而安庆城里的生意,自有她在酱园里负责照料。

胡兆祥听了妻子的建议,从此以后,每天挑着担子,到二十多里以外的江南大渡口叫卖,那一带的农村地区,也都成了他的主要市场。“胡玉美”的名声,也由此从安庆城里传到了周边的很多地区。

此后将近三十年,胡兆祥夫妻日复一日地酿造酱制品,每天起早贪黑地做生意。这期间,胡兆祥的岳父甘老先生去世了,甘家的一些族人和胡兆祥夫妻闹起了矛盾,说胡兆祥偷学了甘家的手艺。双方的关系越闹越僵,这些甘家的族人,索性自行凑了些资金,开了家“甘玉美”酱园,与胡兆祥夫妻唱起了对台戏。

对甘家的挑衅,胡兆祥夫妇一直不与他们进行正面冲突,而是设法改进了制酱工艺,以接近苛刻的标准,不断提升酱制品的质量。胡兆祥的两个儿子胡长龄、胡长杰也逐渐长大,成为胡玉美酱园的顶梁柱。此外,他们还设法改善经营管理,培养德才兼备的伙计,并出资派遣一些伙计前往四川“进修”,学会了四川的辣酱工艺,并把川味酱的特点,与当前的工艺进行创造性的融合。十几年后,甘玉美酱园越发不支,被已经发展壮大的胡玉美酱园收购。

1862年前后,清政府与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展开了拉锯战,湘军的总帅曾国藩,曾长期驻扎在安庆。屯驻在当地的很多官兵,都对胡玉美的酱制品赞不绝口,有些官员和将领甚至在调任外地之前,要求胡兆祥把酱制品发送到外省,以便继续饱享口福。由此,胡兆祥成为很多官府中人的“老相识”,但他始终安分守己地经商,对官府中人既毕恭毕敬,又保持一定的距离,终身不曾涉足官场。

胡玉美酱制品的名声,由此不胫而走,很多长江沿岸和江南地区的达官显贵,都竞相品尝,并对其美味赞不绝口。此时的胡玉美,在百业俱兴的安庆城中,已成为首屈一指的酱类品牌。

胡兆祥从一个挑着扁担沿街叫卖的货郎,至此已成为颇有名气的酱园老板,“胡玉美”名号,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30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