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商帮(商人):潮商大本营的沉沦

潮汕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农业无法撑起这一地区的生存需要,所以自古就有重商的传统。

汕头于1861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据《周府》记载:“潮民力稼穑,收果木、蔗糖及鱼盐之利,经商不出布帛、米粟之门。”寥寥数语,昔时潮汕之商业繁华尽现。

改革开放后,汕头被定为最早开放的四个特区之一,潮汕人民乘着这阵改革的春风,凭借着先天的精明、优良的商业传统以及潮汕人的开拓精神,创办了不计其数的产业,一时间,民营企业在潮汕地区遍地开花。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潮汕民营企业一派欣欣向荣,丝毫不逊色于珠三角和浙江、福建等地区,然而十多年过去了,珠三角和浙江、福建等地的民营企业都涌现了一批如科龙、安踏、TCL等大型企业,而潮汕地区却还是维持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初始阶段。粤东地区的步伐在上世纪90年代末明显落在了广东省其他地区的身后。

作为潮商的发祥地和大本营,出现了海外最富和家乡最穷的尴尬境地。

1997年金融风暴对潮汕地区经济打击很大,加上近年外国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使潮汕地区许多外向型的民营企业受到很大冲击。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区也多了起来,特区已经不“特”,加上长三角和内地的崛起,广东龙头老大的地位被取代,汕头的特区优势已经丧失。全国都在前进,只有潮汕地区还在原地踏步。在整个地区都受到冲击的时候,民营企业也受到株连,发展一度出现了低迷甚至停滞。

商业在潮汕一向被奉为至宝,商业气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为兴办工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且有风险,所以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潮汕地区没人愿意老老实实办实业。20世纪90年代潮汕地区各个专业市场红极一时,从民间到政府无不趋之若骛,但是再红火的商业如果缺乏工业的支持,也不过是无根的浮萍。由于缺少自有资金的雄厚实力,多数企业借鸡下蛋,遇上金融危机,必然鸡飞蛋打。

潮汕地区总面积只有区区10346平方公里,地多丘陵,人口却近1300万,人口密度居全国前列。地少人多引起的资源紧缺,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地方文化和地方方言,使得潮汕人有一种排外的心理。由于潮汕人族群认同性极高而且对外来人员抗拒心理较强,因此外地人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加上潮汕地区因为落后缺乏吸引力,外来的人才来了又走。因为与外界隔绝,潮汕文化也失去活力,变得死气沉沉。

潮汕地区位于东南一隅,交通、信息流通都不方便。虽有324国道、深汕高速、206国道、汕汾高速公路和广梅汕铁路、汕头机场等交通线,却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潮汕地区相对封闭,地域的边缘化使得潮汕地区在经济上也面临着边缘化。

“不会签名当老板,半个文盲能赚钱”,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潮汕地区仍存在着一些漠视教育和知识的不良风气。潮汕民营企业主大多为小学和初中文化,个别甚至小学都没毕业,只有极少数是高中学历。仅仅依靠着过去的经验和人际关系来发展自己的企业,这显然不利于企业主们的自身提高并限制了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在现代的竞争中必然处于一种潜在的劣势。

有过半数的企业是父亲当经理、妻子当财务、儿女当车间主任。这样,万能的大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凭经验一个人说了算。在变化莫测的市场面前,这种随意的决策有极大的风险,往往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长期以来,潮汕地区缺乏一种企业与主管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甚至还出现一些主管领导向企业“卡、拿、要”的现象。近几年有所好转,但仍有不足之处,企业主们抱怨:这些管着我们的“大爷”,我们哪个都得罪不起,除了讨好还是讨好。

此外,金融机构的政策不公平性也是造成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出不去的瓶颈,融资是民营中小企业一个突出的难题,地方政府在为了招商引资而对外资合资企业大开绿灯的同时,却将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边缘化了。

最可怕的不是经济的滞后,而是潮汕人信用的缺失。一棵大树最致命的是从根部开始腐烂。潮汕的信用混乱,使潮商已经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危及到潮商的生存发展。

潮汕地区的潮商凭借海外商业网络,急功近利,善打“短、平、快”。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立法滞后,一些不诚实守信的做法抬头,造假制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骗汇套汇、金融诈骗等不法活动猖獗,对区域经济甚至全国经济造成恶劣影响。国家税务总局的一位官员对那里很多以假乱真的伪劣产品摇头叹息:这种聪明才智要是用在正道上,那该多有前途啊!丧失信用的潮汕渐渐褪去了昔日的光彩,最终将自己送上了中国信用缺失地区的黑名单。“8·15”、“807”案件让潮汕人和“坑蒙拐骗”画了等号,潮汕货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更为严重的是,曾经作为金字招牌的“潮商”两字,由于这场诚信危机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一些商家宣称,不与潮汕人做生意,一些地方更打出招牌:“此地无潮货”。港人在大陆投资,也常因为自己是潮商的身份而取信于人难度加大。身为潮汕人的香港潮商陈有庆表示,对此,他感到非常心痛。

潮商名声一落千丈,许多企业为避嫌疑,不敢与“潮汕”两字沾边。有许多企业纷纷外迁,或者将总部迁到广州等地;有的甚至不敢把潮汕的厂址写在商品标签上。曾有一段时间,外人对一个诚实守信的“另类”潮汕人的赞语竟是:“你真不像潮汕人”。

客观来看,每个商帮都有时代周期,潮汕人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失败也提炼了新潮州人的内涵。成败之间,潮汕的文化根基更加雄厚。这几年,潮汕地区已经完成低潮之中的调整,在全世界,潮商的更好未来已经开始落笔。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28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