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商帮(商人)谢易初:把灾难变成机会

1941年12月7日,日军开进曼谷,正大庄被迫关门停业。谢易初逃到了新加坡洞渔村躲避战乱,每天拿着钓竿,靠打鱼为生。他坐在海边,就会想起家乡澄海外砂,不远处也有一片海。在这个偏僻的小渔村,谢易初整整等待了3年零8个月。

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49岁的谢易初才回到了曼谷,回到了正大庄,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片废墟,20年辛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一切又回到了起点。他欲哭无泪,却不甘就此消沉,还有一大家子人靠他呢,谢易初立即重整旗鼓。

幸好,他还有唯一的财产——百余仓白米。那时正逢战后物资匮乏,家里的这点大米卖了个好价钱,谢易初用这笔钱重新干起了老本行,但是货源地家乡又陷入了战乱,根本没办法运来种子,只好自己培育良种了。

培育良种需要很多土地,而谢易初没钱买更多土地,只好兼作其他生意。这期间,鸭毛出口生意给他带来了很大利润,也为正大庄的振兴准备了条件。两年时间,正大庄重获新生,利润大增。谢易初知道正大庄的壮大必须有稳定的货源,而能提供种源的只有家乡。另外,在外漂泊多年,朝思暮想的还是自己的祖国。从他给自己四个儿子所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谢易初强烈的爱国情结。他的长子叫谢正民,次子叫谢大民,三子叫谢中民,幼子叫谢国民。四子名字中间的字连起来就是正大中国。

1948年,谢易初将已进入正轨的正大庄交给了弟弟谢少飞管理,自己返回故乡去完成计划多年的事业——创办一个较大规模的选种农场,这样既可以促进国内农业出口,又可以壮大正大庄的事业,一举两得。

谢易初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受到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政府刚建了个澄海农场,这些农场职工大多是退伍军人,种地不是强项,正好缺少像谢易初这样的农业技术专家来指导。谢易初在农场干起了自己最喜欢的行业,先后担任国营澄海农场技术员、副场长,国营白沙农场副场长,县人委委员,县侨联主席,省政府委员,全国侨联委员等职。在农场任职期间,他将全部工资赠给澄海农场做农业研究专项基金。自己除了从外地引进优良蔬菜品种外,还与干部职工一起探索试验,先后培育、选育出澄南水稻、白沙早白玉米、白沙早花椰菜11号、白沙杂交早萝卜、白沙中花椰菜、白沙早椰菜、鸡心早大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其中部分良种还远销东南亚各国,为农场挣得一大笔外汇。无籽西瓜就是当年谢易初培育出来的。

1957年之后接连发生的政治运动,让谢易初的行为动机遭到质疑。有人怀疑他是利用国营农场作为私人的良种输送基地。1965年文革前,百口莫辩的谢易初无奈再次去了泰国,1983年在泰国逝世。

早在1953年,在泰国的谢少飞想进一步扩大企业,正需要人手,谢易初就把在家乡读完中学的两个儿子谢正民、谢大民送到曼谷,协助叔叔打理正大庄的事务。

谢少飞发现,正大庄的售后服务虽然做的很好,但病虫害很严重,如果能生产农药,肯定不愁销售。另外,粮食增产了,粮价肯定会随之下跌,粮食销售不出去又可以养鸡养猪发展养殖业和畜牧业。把这些领域的生意都揽过来,不但可以弥补种子方面的亏损,还能壮大正大庄的规模和业务范围。谢大民建议把正大庄扩大成为一个农业企业集团。

侄儿有勇,叔叔有谋,这谢家两代三人当即拍板建立一个集团公司,取名为“乍仓卜卡攀”,翻译成汉语即“卜蜂集团”。

日后这一集团向外开疆拓土,发展速度惊人,很快成为全球闻名的农业企业集团,到了我国被称为正大集团。当时正大集团还属于相当落后的小作坊式的,尤其饲养业还是农村的传统放养式。集团重点发展了种子,对其他企业投入的精力不多,整体看正大集团发展还是有些缓慢。而扭转方向,带领正大集团大踏步前进的正是谢易初幼子谢国民。

谢国民在汕头读完中学后,就去香港学习经济管理和商务,毕业后来到泰国,直接去了泰国一家国营公司工作了5年,1963年才回到家族企业任职,同时也带回来一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从商经验。在谢国民身上看不到富家子弟的骄气,却显露出了卓越的组织管理才能和深谋善断的企业家气魄,给父亲留下极佳的印象。谢国民看到正大集团存在很多弊端,他建议缩减种子公司规模,把重点向饲料生产转移,用现代化养殖方式取代过去的放养模式。这个大胆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谢国民开始组建饲料公司,并从瑞士引进东南亚第一台颗粒饲料机。先进机器的引进,使正大集团满足了养鸡场自身的饲料供应外,还向社会销售。很短的时间,饲料公司的利润就超过了集团的其他几家公司,谢国民的能力也得到全家人的肯定。饲料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被确定,肉鸡饲养模式改革也开始执行。

谢易初发现小儿子谢国民足以承担大任,于是把正大集团的大旗交给了谢国民。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27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