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商帮(商人)邵逸夫:下南洋,“邵氏兄弟”的初创

“天一”的成功,让很多人发现,这样小成本的电影也可以赚钱,纷纷开起电影公司。这类新开的小影片公司过于追求利润,拍摄起影片来难免粗制滥造,弄得整个电影业名声都不好,引起了其他电影公司的不满。1927年,上海电影业的领军企业“明星”公司,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上海”和“华剧”六家公司,联手组成“六合影视公司”,一致抵制其他电影公司,“天一”遭到了铁壁合围式的围剿。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突围,开拓新的市场。

这时,负责发行的老三邵仁枚坐不住了,他比大哥更多些经营头脑,首先想到的是为公司的产品找销路。他对着地图东指指西看看,究竟该向哪里去谋求发展呢?邵逸夫在一旁笑话他说:“你的手已经划到外国去了!”这句话反倒提醒了邵仁枚。他说:“外国怎么啦?外国人也要看电影的么!”他仔细想了想,说:“南洋一带华人多,中华文化影响也大,久离祖国的华侨思念家乡,也许那里正是国产影片的好市场呢!”大哥邵醉翁也动心了,当即一拍桌子,说:“去!我们就是要打到国外去!”

邵仁枚带上几部“天一”公司的影片,只身一人乘船去了新加坡。可是,跑遍了整个新加坡,各个电影院却像约好了一样,都不同意放映他的影片,理由很简单:从来没听说过这家公司,放映的话保证不了票房。邵仁枚垂头丧气地回到旅馆,一筹莫展。幸好后来有热心人把原因告诉了他,原来新加坡的华侨多数是广东、福建人,排斥其他地方的人。邵仁枚左思右想,终于有了办法,他发现华英戏院老板孔先生是宁波口音,便与孔先生攀乡亲。孔先生正好还有别的生意要忙,就把戏院租给邵仁枚放电影。为了打响第一炮,邵仁枚煞费苦心,在影片上映之前雇了很多人做宣传,大造舆论。很快,当地华侨都知道要放中国电影了,同时票价特别低廉,这果然吸引了大量观众,电影院所有座位销售一空,还有人买“站票”进去。散场之后,这些人回去一宣传,使更多的观众涌来,情况比邵仁枚预想的还要好。

邵仁枚忙得不可开交,身边又没有帮手,只得拍电报回国,要大哥派人来帮忙。这时,邵逸夫因为前几年帮大哥拍电影耽误了学业,刚刚从中学毕业,在北京准备报考清华大学。大哥征求了他的意见,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而且从事的又是自己喜欢的行业,就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赶回上海。1928年,邵逸夫赶到新加坡,协助三哥开拓南洋电影市场。

到新加坡后,邵逸夫立即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开始了在南洋的艰辛创业。最使邵逸夫难忘的,是与三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搞流动放映。他们像苦力一样,扛着电影机和影片箱,在泥泞的丛林中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电影放映设备很笨重,要用手工一格格地不停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虫叮咬,奇痒难忍。

两年下来,兄弟俩几乎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终于在南洋站稳了脚跟,1930年,在新加坡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后买下了美芝路的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影。

1929年到1933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新加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同时邵逸夫也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面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发展势头,自己的无声电影迟早会被淘汰,于是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他说:“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好命不该绝,他抱着一块船板,在茫茫大海上漂了一夜后获救,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有声电影所需的“讲话机器”。

邵逸夫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后,在他的电影院装上了有声设备。放映设备有了,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邵逸夫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两只腿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一写半个月,可是都不满意。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训练人员。多年之后,邵逸夫谈到他当时的心境时说,如果有声电影最后搞不出来,他就要去跳太平洋了!这时,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在香港开设了“天一”的香港分厂。

1932年,由邵醉翁导演,邵逸夫摄影,粤剧名伶薛觉先编剧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白金龙》,在香港摄制完成,这也是第一部完全由中国人独立拍摄并制作完成的有声电影。《白金龙》在香港和上海隆重上映后,可谓石破天惊,立即引起了轰动效应。特别是在香港,更是场场爆满,连续公映数月,久盛不衰。白花花的银子像流水一样流进了邵氏兄弟的口袋。此片通过邵氏兄弟在南洋的发行网络,同样是赚了大把钞票。这部成本仅仅1万元的影片,仅在广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60万元。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有一次在泰国放映时,观众硬是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害得邵逸夫以后每次放电影都要派专人保护留声机。

《白金龙》大获成功后,邵逸夫把有声摄影器材转手给大哥,自己又回到老根据地南洋,借有声放映器材的威力,继续与三哥一道打理南洋的影片发行和游乐场。19世纪30年代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邵氏兄弟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拥有139家电影院和9家娱乐场,成了声名显赫的大富豪。

然而,残酷的战争彻底毁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经营多年创立的庞大产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邵醉翁把上海的事业逐渐转移到香港,成立了南洋影片公司。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相继占领香港地区和东南亚,日寇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

邵氏惨淡经营,直至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邵逸夫本人也因“拍摄反日电影”的罪名被日军拘捕,关入地牢。从名震一方的影业大亨到近乎一无所有的阶下之囚,邵逸夫陷入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境地。后来,邵逸夫被营救出狱,艰难度日。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19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