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商帮(商人)邵逸夫:染料世家,无人承父业

1907年11月19日的傍晚,窗外细雨蒙蒙,在锦泰昌染料行后宅,老板邵行银正准备吃晚饭。突然听到前堂传来急促的敲门声,邵行银马上跑去开门,一位仆人急匆匆地闯进来,叫道:“先生,太太要生了!”

听到消息,邵行银顾不上吃饭,立即叫上车夫,直奔医院。他刚进走廊,就听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一位法国女医生从产房里走出来,用不流利的中文告诉他:“恭喜你,邵先生,是个男孩!”

邵行银兴奋地一把抱住法国女医生:“哈哈,我的老六,这是我的老六啊!”还没容女医生缓过神来,他已经直接地闯进产房去了。

妻子一脸倦容地躺在床上,身旁就是已经包裹好的新生婴儿,婴儿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的邵行银还是如初为人父一般,难掩喜悦,他抱着儿子,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依据邵家的族谱排行,邵行银为自己的第六个孩子取了个古怪的名字:邵仁楞。因为是家里第六个孩子,大家都叫他“老六”,这就是后来享誉香江的娱乐圈教父,人称“六叔”的邵逸夫。

“锦泰昌”是上海一家著名的染料行,是邵逸夫的父亲邵行银创办的。邵家世代在宁波镇海朱家桥一带经营染料作坊,经过几代人的精心经营,在当地已很有名气。邵行银自幼就展现出了非凡的经商天赋,少年时的一次上海之行,见识了十里洋场的繁华,让他立下志向,一定要把邵氏的染料行开到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去,多年以后,他的这个宏愿终于变成了现实。

父亲去世后,二十几岁的邵行银举家迁移上海,创办了锦泰昌染料行。经过起初几年的艰苦创业,锦泰昌树立了良好的信誉,生意日渐兴隆,邵行银也成了享誉上海滩的富商。

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邵逸夫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到了读中学的年纪,思想开明的父亲把他送到了上海一所美国人开办的新式学校“青年会中学”读书。在青年会中学,邵逸夫受到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维的洗礼,并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为他以后海外考察学习先进的电影技术与理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工具。而在当时,上海十里洋场,已成为中国文化娱乐中心,娱乐事业蓬勃发展。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也对电影娱乐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时电影刚刚传入中国,还处于无声电影(默片)时期,是个名副其实的新兴产业。老百姓看电影,看的是新奇,谁都不明白,那么一块儿白布上,怎么能凭空出现山水树木,人物,牲畜为什么可以在上面活动起来?但是,善于经商的邵行银的关注点却与众不同,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他感到电影这个新兴的行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邵逸夫的长兄邵仁杰毕业于上海著名的神州大学法律科,曾经做过律师,后来在一家银行担任经理,年纪轻轻,身处高位,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是他却毅然放弃了人人都羡慕不已的高薪工作和如锦前程,在父亲的支持下接手了一家名为“小舞台”的剧院,并改名为“笑舞台”。

当时的“小舞台”,由于地处偏远,加上经营不善,生意难以为继,最后不得不关门歇业,转让出手。然而,邵氏父子毅然决定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很多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人们疑惑不解、议论纷纷之时,“笑舞台”隆重推出了邵仁杰根据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的新越剧《梁祝痛史》。优美的越剧唱腔和表演艺术融合在一起,十分符合当时观众的“口味”,“笑舞台”一炮打响,大扫此前“小舞台”沉闷冷清的气氛,人山人海的购票场面取代了多年来的萧条冷落,邵仁杰的名字也随着“笑舞台”出现在上海《申报》的重要版面。后来,邵仁杰扩大了“笑舞台”的经营,一方面走通俗路线,大演舞台剧;另一方面也经营影片的进出口生意,一时间颇受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上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以传统工艺为主的染料行业日趋衰落,锦泰昌染料行的经营日益艰难,邵仁杰兄弟几人对染料行业也没有兴趣,染料世家随着邵行银的去世失去了往日的光环,邵氏家族的产业就只剩下“笑舞台”剧院还在维持着。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18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