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商帮(商人)叶澄衷:纵横实业界,名震大上海

经过多年的贸易积累,再办实业,后进金融,从贫穷少年跃居为宁波帮首富,同时也是当时上海商界众所周知的顶尖富豪,经营范围广布于五金、煤油、机器、钢铁、洋烛、罐头食品、火柴、钱庄、运输等领域。如果没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叶澄衷也许不会成就如此的事业。

他开设的顺记五金洋杂货店,是中国人独资经营的第一家五金店,它标志着我国近代民族五金商业的诞生。

他接手开办的可炽顺记,成为上海最早经营进口煤和铁的商号,他也因此成为上海民族钢铁产业的开拓者。在进口铁板的同时,可炽顺记还买下外国的旧船,拆下旧船铁板,进行加工,首创了上海的拆船业。

他后来开设的新顺记洋货店,是上海第一家专售进口罐装食品的店铺,也被称上海第一家“吃食五金”店。

上海的五金商铺,经常要和洋人打交道,为了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他规定每天商店打烊后,让各分号的店员集中到老顺记店号,聘请外国人教授英语及商务、关税等知识,让店员人人能精通英语和商务。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职工业余夜校”。

靠贸易发家的叶澄衷,很快将目光瞄向了新兴的实业上。经营新兴行业是要冒风险的,但是风险与收益又是共存的,风险越大,成功后的收益也就越丰厚。叶澄衷敢于开拓,敢冒风险,所以也就能够把握高风险中高收益的机会。

有了大量资本的叶澄衷,认为投资火柴市场必有大利,于是计划创办火柴厂。时逢旅日归国侨胞、镇海同乡张阿来向叶氏主动提议创办火柴厂事宜,并介绍他认识了其日本籍妻子。张阿来的妻子当过火柴厂的职员,懂得火柴制造的技术流程。叶澄衷认真听取了张阿来夫妇的提议。

1890年,叶澄衷斥资5万两白银,在上海虹口朱家大桥(今唐山路)创建了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燮昌自来火公司。工厂招收800名工人,日产火柴36万盒。因其产品优良,价格低廉,胜过英国人开办的燧昌自来火局。燧昌厂因竞争失败而倒闭。不久,日商看到英商工厂倒闭,想乘机占领中国火柴市场,把大批日货火柴倾销上海,想压倒燮昌厂,叶澄衷不甘示弱,就此降低火柴价格,以汉口、芜湖、宜昌、镇海等地商号为依托,与日商抗衡,逼得日商一再降价,节节败退。在温州迫使日商火柴价降到每箩2角6分,几乎亏本到无法再亏的地步。日商既无奈又佩服,称叶澄衷是“生意精”。

1897年,叶澄衷又筹集42万白银,委派同乡宋炜臣去汉口创办更大的燮昌火柴分厂。为此,叶澄衷特地备信与奏折由宋炜臣禀报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见报非常支持,并给予很多优惠条件。

武汉近代工业创始人之一的宋炜臣,在镇海庄市老家时,还只是一个店小二,叶澄衷看中其人品才将他带至上海,经过多年培养逐渐独当一面。当宋炜臣离开上海到武汉创业时,立即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筹办的火柴分厂迅速打开销路,不仅占领了湖北的火柴市场,还把火柴销到湖南、河南、四川、陕西甚至甘肃。后来他又创办了既济水电公司,建成了武汉最早的自来水厂和电厂。

叶澄衷虽然有沙船船队,但与先进的轮船相比,始终处于劣势。1889年,他集资20万银两,兴办鸿安轮船公司。当时,清政府有官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为了防备政府干涉,他不得不倚靠外国势力,挂靠英商和兴洋行,并向英国政府注册备案。经过一年的努力,第二年,鸿安轮船公司已有飞龙、飞马、飞鲸、新汕头等11艘轮船,总吨位达到一万多吨。公司先后开辟了长江上的申汉线,北方沿海的天津、烟台、牛庄线,东南沿海的汕头、淡水、基隆等地的海上航线。规模之大,仅次于英商的“太古”、“怡和”轮船公司以及上海的轮船招商局。

中国的缫丝业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等生丝产地,缫丝市场基本上由外商操纵,丝贱伤农,农民怨声载道。有一次叶澄衷到湖州拜访亲家许春荣,亲家向他提议开办缫丝厂,经营丝业买卖。叶澄衷立即派员调查市场情况,经过周密筹划,在1890年开设中国第一家纶华丝厂,投资金额达100多万两白银,到第二年在各生丝产地都建立了收购站,从而很快打破了外商的垄断局面,使农民高兴,叶澄衷也大获其利。

叶澄衷当时在全国各地经营了一百多家企业,因资金流转频繁,需要有一个像西方那样的金融系统来经营管理,于是他先以上海为中心,建立大庆元票号,不久又在上海设立升大、衍庆、大庆、怡庆四大大钱庄,后又在杭州、汉口、天津、湖州、温州、宁波、烟台等地设分店、联号。1897年,与同乡严信厚、朱葆三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任首任总董事之一。

经过多年的打拼,叶澄衷赢得了五金大王、火油大亨、江南甲富、国内巨富等称号,名震上海。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18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