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性面试(Behavioral Description Interview)也称行为描述性面试,通过深挖应试者在过去的特定情景中实际发生了的行为反应来测量其胜任力。行为性面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的一些研究工作,首先对其发展表示赞同的是Tom Janz,他于1982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行为性面试的面试技术的研究报告。行为性面试的重要特点在于其关注过去实际发生过的行为,即在过去的个人经历中,应试者有没有遇到过应聘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类似情景,以及当时是如何处理的。
行为性面试可以说是最有效的面试,理由很简单:过去的行为是未来行为的最好预测指标。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特定的情景中表现为某种行为反应,那么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他还是倾向于重复过去的行为反应方式。例如,一个人在过去的工作中,遇到一些蛮不讲理的客户时,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与客户进行交流,并以自己的专业精神征服对方。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如果这个人明年再次遇到这种情景,他也会冷静处理,从容面对。
很多时候,行为模式会在类似的情景出现时,与过去保持一致。当然,有时候应试者会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从类似的工作情景中挖掘学生在学校的行为细节,来预测其工作中的表现。例如,为了考查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是否善于动脑子、主动想问题,我们可以问这样的问题:
在大学期间,为做好毕业设计,你付出了哪些努力?你在哪些方面对论文进行了创新?请谈谈你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行为性面试的核心思想是过去的行为能很好地预测未来的行为,对此可以通俗地进行如下解释:
(1)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经历过的3个岗位上都很成功,那么他在未来第4个岗位上成功的概率会非常大,反之亦然。
(2)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处理同样的事情都很成功,那么他在未来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成功处理的概率会非常大,反之亦然。
(3)如果一个人能通过总结过去失败的经历、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那么他在未来遇到挫折时,也能通过学习和总结来渡过难关,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