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一个组织中去,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哈佛大学的理查德·诺兰(Richard L. Nolan)教授对这一规律作了总结,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模型”。到1980年,诺兰进一步完善了该模型。

诺兰将一个组织信息化的过程分为“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6个阶段,这是一种波浪式的发展历程,其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数据处理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则显示出信息技术时代的特点,前后之间的“转折区间”是在整合期中。由于办公自动化机器的普及、终端用户计算环境的进展而导致了发展的非连续性,这种非连续性被诺兰称为“技术性断点”。

第一阶段:初装

初装阶段指单位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在该阶段,计算机的作用被初步认识,个别人具有了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在企业中,“初装”阶段多发生在会计部门。

第二阶段:蔓延

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展到多数部门,使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得到提高,这便是所谓的“蔓延”阶段。在该阶段中,数据处理能力发展得最为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数据冗余、不一致、难以共享等,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单位里出现了一系列的“信息孤岛”。

第三阶段:控制

随着应用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的数量开始超出控制,企业在IT方面的预算每年以30%~40%或更高的比例增长,而投资的回报率却不理想;同时,随着应用项目不断积累,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这时,严格的控制阶段代替了蔓延阶段。诺兰认为,第三阶段是实现从计算机管理为主到数据管理为主的转换的关键,一般发展较缓慢。

一般而言,到了控制阶段,企业第一次有了强烈的“集成”的愿望,即希望有一种能够满足所有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应用需求的“一揽子”方案。而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作为一种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正好顺应了这一要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信息化技术应用发展较快的企业正处于这一阶段,因此这些企业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各ERP系统提供商的主要新用户。

第四阶段:集成

在第四阶段,组织开始努力整合现有的“信息孤岛”。

一般而言,ERP系统从开始导入到成功应用的过程,伴随着企业从控制阶段进入集成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与ERP同时期出现的企业信息化技术还有许多种,最典型的如计算机集成制造(将在§1.7中详细讨论),这些技术与系统之间的集成是该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整合这些系统,ERP本身将成为企业的一个新的“信息孤岛”。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

诺兰认为,“集成”之后,会进入“数据管理”阶段。但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企业最好的也尚处于第四阶段,因此诺兰没能对该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数据管理”意味着企业对IT关注的焦点从管理和运用计算机转向管理和运用数据,这是一次质的飞跃。

第六阶段:成熟

一般认为,一个“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个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

诺兰指出,在通常情况下,诺兰模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不可跳跃的,因此,企业无论是进行ERP系统或是更高一级的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企业当前所处的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的特征来指导系统建设。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327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