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下文简称《中图法》)属体系分类语言,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原名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初版于1975 年,并分别于1980 年、1990 年、1999 年进行修订再版,2010 年推出最新版第五版。《中图法》分为5 个部类和22 个大类。
《中图法》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为主要标准,运用概念的划分与概括方法,按知识门类的学科系统,采用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次序,进行层层划分,每划分一次,就产生许多类目,逐级划分就产生许多级别的类目。类目是指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组文献资料,被划分的类称为上位类,由上位类划分出来的类称为下位类,上位类与下位类之间一般是等级关系。由于它是按学科、专业集中文献,并从知识分类角度揭示各类文献在内容上的区别和联系,因此,提供了从学科分类检索文献的途径。
《中图法》的标记符号采用拉丁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制。其中拉丁字母表示大类,其他各级类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由于“T 工业技术”类的二级类目太多,也采用字母表示。例如:TD9,T 代表一级类目工业技术,D 代表二级类目——一般工业技术,9 代表三级类目——计量学。《中图法》基本采用层累制作为编号制度。以经济大类为例:
[一级类目] F 经济
[二级类目] F0 政治经济学
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三级类目] F20 国民经济管理
F21 经济计划
F23 会计
F24 劳动经济
F25 物质经济
F27 企业经济
F28 基本建设经济
F29 城市与市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