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领导体制的演变历史

政治领导体制的演变

实行什么样的政治领导体制,是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纵观人类历史上政治领导体制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民主制、君主专制制、分权制衡制和民主集中制等四个阶段。

1.原始民主制

原始民主制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一种领导体制,产生和存在于原始社会。众所周知,原始社会经历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当时的社会组织大体上分为四个层次: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氏族是基层组织,由几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组成胞族,再由几个胞族组成部落,在部落基础上扩大而形成部落联盟。氏族议事会、部落议事会、部落联盟议事会构成了原始社会的领导系统。氏族议事会,作为基层领导机构,是氏族全体成员参加的民主集会,负责讨论生产活动的组织安排和产品分配,决定收容外族人或俘虏加入本氏族,推荐或撤换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以及处理其他重大问题。

部落议事会是部落的领导机构,由各个氏族的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部落联盟议事会则是部落联盟的领导机构,由各个部落议事会的全体成员组成。部落议事会和部落联盟议事会的职能在于讨论并决定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公共事务,调整与相邻部落的关系以及宣战和媾和等事宜。各级议事会的参与者都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所以决定必须一致通过。每个酋长和军事首领均由全体氏族成员选举产生和决定罢免。他们不脱离生产,不享有任何特权,也没有强制的权威,只有纯粹道德性质的尊严。

原始民主制的领导体制,是与当时十分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组织日益庞大,社会事务十分繁杂,原始民主制的领导体制便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2.君主专制制

君主专制制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普遍实行的领导体制,它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尤以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典型。所谓君主专制制,就是皇帝、国王君临天下,“口含天宪”,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是对君主专制的生动写照。这种领导体制的运行机制表现为:秦汉时期设三公九卿,辅佐皇帝执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隋唐时期设三省六部,其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军国大事先由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诏令,交门下省审核。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均由尚书省统领,分管人事、财政、教育、军事、司法和工程建设等具体事务。明清时期,取消丞相制,新设内阁或军机处,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部门,六部长官称尚书,径直由皇帝管辖,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制领导体制的最大特点是君主绝对集权,专制独裁,大小事情由皇帝一人说了算。

3.分权制衡制

分权制衡制出现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工业社会为基础。分权制衡制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和“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其基本特征是:

(1)实行多党制,通过政党轮流执政来集中统治阶级的意志,协调统治阶级各集团的矛盾和利益,指导政府机构的活动;

(2)实行议会制,由公民普选产生出来的代表机构,制定法律,决定国事;

(3)政府和行政首长的权力,仅限于执行议会的决议案,并受议会以及司法机关的约束;

(4)全国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自治机构,分级分权管理。

4.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体制,是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其基本内容包括:

(1)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决定重大事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2)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形成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党就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重大问题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变成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对全国的领导。

(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统一领导的条件下,给地方相应的自主权,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4)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主集中制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民主的一种领导体制,但由于社会主义的历史不长,民主集中制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不断发展和充实的过程。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609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