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严宏昌:被淡忘的先行者

严宏昌是“包干到户”的发起人,他和另外17名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摸索出了一条农村步入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被国家领导人所采纳,而且在之后数十年的市场经济实践中,一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毫不夸张地说,严宏昌等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家喻户晓的“商圣”胡雪岩,更超过了曾?赫一时的江春、鲍漱芳、程霖生之流。然而,严宏昌这个名字,在闪耀一时之后,很快变得暗淡、低调,以致逐渐被大多数人淡忘。

严宏昌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他的商业眼光,在改革开放前夕,乃至之后的十几年里,无疑是非常超前的。

早在1973年前后,他就意识到了“大锅饭”的弊端,甚至是“大家一起饿肚子”的根源。他开始外出闯荡,从修铁路抬土方开始,拉起了一支建筑队伍,沿着铁路修建住房和桥梁。只有初中学历的他,率先通过打工,让自家的经济条件明显好转,并被广大村民视为能人,推举为村长。

严宏昌等人“包干到户”的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1979年,小岗村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此外,严宏昌在自家承包的田地里种花生,一年内油料总产量3.5万斤,相当于之前全村20年产量的总和。那一年,小岗村总计交售粮食6.5万斤,这是该村自合作化以后,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而交售给国家的2万斤油料,超过任务80倍。这一年,小岗村归还贷款800元,这是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这18家“包干到户”的先行者,人均收入已然达到了400元,是1978年的18倍。

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严宏昌,下一个目标就是带领小岗村从单一的农业,步入农、工、商的多元化协调发展,从更为广阔的市场中寻求利润。

严宏昌没有像大多数农民那样小富则安,他把挣来的钱,大部分都用来扩大生产。直到1989年秋后,他才盖起了瓦房,因为一些领导来到小岗村视察,惊诧地发现这位“小岗村首富”,居然简朴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对自家的吃穿和住房都马马虎虎,把所有的资金,都想方设法用于扩大生产和投资工商业项目,让全村的父老乡亲共同受益。

为了在村里修路,严宏昌率先拆掉了弟弟严富昌(就是“十八个红手印”中的“严付昌”)家里的猪圈,为此兄弟二人几乎失和。这期间,严富昌的孩子结婚,严宏昌送上了2000元份钱,但严宏昌之子严余山结婚时,严富昌故意只给了100元。连严宏昌的堂兄严俊昌(也是“十八个红手印”的参与者),也时常对这位思想太过超前的弟弟难以理解,甚至与他发生激烈的争执。

1984年,严宏昌看到了中央“发展商品生产”的“一号文件”,顿时喜出望外。他决定在村里兴办工厂,让小岗村走上以工商业致富的道路。但首先反对他的,就是堂哥严俊昌。严俊昌说:“作为农民,钱只能从地里找,不要异想天开!”兄弟二人甚至在媒体记者面前展开激烈的辩论,几乎让严宏昌下不来台。他长叹道:“没文化就是不行啊!思想太守旧,是没有出路的,应该走出去看看!”

严宏昌力排众议,先后兴办了塑料制品加工厂,原料是廉价收购的废品。他把加工好的成品运送到浙江出售,短短几个月内,净利润达到了十几万元。就在小岗村里很多乡亲都跃跃欲试的时候,严宏昌的塑料工厂,被当地的领导紧急叫停,他们对严宏昌说:“不应因为这一个工厂,让全国上下都觉得小岗村出了问题!”

严宏昌的塑料厂,就此无疾而终。但他并没有气馁,到了1985年,小岗村大丰收,严宏昌把大量的余粮,运送到江南地区出售,又发了一笔大财。他用这笔钱作为资金,找了一些敢闯敢干的乡亲,共同办起了养鸭厂,这一次,他要与日本商人合作。县领导多次嘱咐严宏昌“在老外面前不要随便说话”,这让严宏昌感到很无奈。

说干就干,严宏昌与日本商人合作,动员全村人都养鸭子,买鸭苗的钱由严宏昌代为支付,他不图世俗的名利,只求让全村父老一起过上好日子。他看准了烤鸭的市场需求,更希望由此学到日本商人在冷库设备、物流管理方面的先进技术。然而,就在养鸭的生意越做越大,全村人都尝到甜头的时候,这个初具规模的养鸭场,再次被当地领导叫停了。

这期间,严宏昌的家人,在上海买了一块金属外壳的高档手表给他,这样出门在外也好有点儿面子。严宏昌对此很不赞成:“钱应该用来投资,让它保值、增值,在市场上不断‘钱生钱’,不应该让这么多钱,都‘死’在这块只会不断折旧的高档手表上。”严宏昌的这番话,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那些乱买高档物品、毫无理财意识的“月光族”来说,依然颇有“当头棒喝”的警世意义。

1991年,严宏昌应邀到上海参加经济会议。他在会场上侃侃而谈,力主打破思想禁锢,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工商业。一些与会者问他:“您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严宏昌幽默地回答道:“我是农村大学地球系的学生,永远毕不了业,活到老学到老。”

此后,发展市场经济越发成为旗帜鲜明的国策,在各大城市股份制的现代企业纷纷兴起,全国各地的农村也纷纷走上了农、工、商共同发展的道路。严宏昌昔日的创见,在短短几年之内,几乎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常识。

小岗村一直在稳步发展,但严宏昌感到自己的知识水平,已经远远不够了。多年来,严宏昌一直在做实业投资,但都没有做大、做强,他发现自己终究是个普通的农民,小岗村面向市场的深入发展,需要更有知识和魄力的新一代商业人才。

严宏昌,这位昔日的先知,逐渐融入普通人的行列中,不再光辉耀眼,甚至被很多后来者所超越,也被大多数人所淡忘。这,也许是一切先行者最终的宿命,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最好的结局。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31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