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商帮(商人)王致和:落魄举人的“青方豆腐”

康熙八年(1669年),一个名叫王致和的安徽举人,挑着豆腐,风尘仆仆地进京赶考。他家境贫寒,从安徽到北京的路途,没有足够的盘缠。幸好,他有一手家传的制作腌豆腐的手艺,一路之上,他靠卖豆腐的钱,千里迢迢来到京师赶考。

王致和来到北京以后,还有一批豆腐没卖出去,于是,他把这些豆腐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水、花椒等佐料,密封在坛子里,准备过几天把这些豆腐卖掉。但他此后十几天专心温习四书五经,全力备考,忘记了坛子里的腌豆腐。此时正值盛夏,这些密封在坛子里的豆腐,开始慢慢发酵,表面长出了一层白白的绒毛……

终于到了考试的日子,王致和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渴望一举中第。毕竟,“弃贾从儒”是王致和家族几代人一脉相承的梦想。

然而,发榜的结果,令王致和捶胸顿足、大失所望,他落第了!

此时的王致和,身上的钱已经用得不多了,他想打道回乡,却深感无脸面对江东父老,于是,下定决心留在京师,不金榜题名,誓不罢休!

按照朝廷惯例,下次开科考试,要等到三年以后。这期间,王致和必须安顿好自己的生计。他只好重操旧业,继续做腌豆腐出售。

忽然间,他想起之前,自己把很多豆腐腌在了坛子里,于是赶紧把坛子找出来,准备把这批过期的腌豆腐倒掉。然而,当他将密封的坛子打开的一刻,虽然臭气扑鼻,但并不是令人作呕的恶臭,相反,臭气中甚至带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暗香”。他向坛子里望去,只见这些豆腐,表面呈现出颇有光泽的青绿色,煞是好看。

王致和顿时精神为之一振,他把豆腐表面的白毛去掉,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夹起一小块,放在嘴里尝尝,果然别有一番风味。由于长期埋头读书,最近胃口一直不太好,在品尝了臭豆腐之后,不但没有闹肚子,一连几日反而胃口大开。“哈哈,这臭豆腐,闻着很臭,可是吃起来居然奇香无比,真是天下自古未有的奇事一桩,哈哈!”王致和越想越觉得好笑,自从科举落第之后,他一直愁眉不展,几块臭豆腐下肚,让他开怀大笑,长期积压在心底的烦闷一扫而空。

王致和把臭豆腐拿给周围的邻居试吃,大家在品尝之后,都交口称赞,有人还提议,应该在臭豆腐上点一些香油,这样吃起来风味会更佳。

做好了“市场调查”,第二天一早,王致和就把这坛臭豆腐挑到集市上叫卖。坛子盖一开,臭气四下弥漫。一些行人破口大骂,但当他们来到王致和面前,望着坛子里的青色臭豆腐,明明臭气扑鼻,却并不觉得难闻。

“嘿,这是什么豆腐?味道挺臭,但并不难闻。这玩意多少钱?咱买一块尝尝!”一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最先开了口。“这豆腐能吃吧?”在他身后,一个贵公子模样的人也掏出了十几文钱,说:“我吃遍了京城里所有的馆子,也没见过这种豆腐。来来来,我也买两块尝尝!”

这一坛臭豆腐很快被抢购一空,而且从此以后,“王致和臭豆腐”的名声,在京城中不胫而走。王致和继续每天做腌豆腐出售,很多顾客都对他说:“你上次卖的那种青色方块的臭豆腐,味道真是绝了,现在还有卖吗?”王致和对这些顾客说:“暂时没有了,但我可以再做一些——不过,做一批臭豆腐,至少需要几个月。”

王致和当天傍晚,又依照几个月前那样,把一批新鲜的豆腐切成小方块,加上特制的作料,腌制在密封的坛子里。对臭豆腐的销路,王致和已经确信无疑,于是,他买来好几十个大坛子,每天都磨好一批鲜豆腐腌制起来。几个月后,第一坛臭豆腐终于腌好了,王致和兴冲冲地挑着坛子来到集市上,果然不到半天就卖了个一干二净。“臭豆腐又上市啦!”这个消息在附近传开了。第二天、第三天,王致和天天都挑着臭豆腐去卖,很多人吃臭豆腐都上了瘾,天天找王致和买臭豆腐。

王致和的臭豆腐生意越做越顺,他根据臭豆腐呈青绿色见方的外观特征,将其命名为“青方豆腐”,让名称显得更加儒雅。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31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