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商帮(商人)刘绍喜:扎根本土的木业领袖

人们历来认为潮商只有走出去才能成就大业,守在本土出类拔萃者寥寥无几,刘绍喜就是其中一个不能忽略的人物。

刘绍喜靠800元起家,到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多次出现在福布斯和胡润中国富豪榜,他在本土创业、本土起家,实现的财富神话创造了一个潮汕企业的独特发展模式。他创立的宜华企业跻身中国500强大型企业集团、全国大型乡镇企业、全国出口百强企业行列。2004年的成功上市,实现了汕头民营企业上市“零”的突破。这位身材高大、面容憨厚的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始终坚信:“潮汕是一块风水宝地,守住这块宝地,坚持下去,也会有所作为。”

刘绍喜1963年出生在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刘绍喜在贫困中长大,做为长子,他高中没毕业就进入到一家管理区工作站工作,担起养家重任。由于各方面出色的表现,年纪轻轻就被破格提升为工业站站长。23岁,改变命运的机会终于来临,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

当时,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日新月异,唯独没变的是,刘绍喜一家三代6口人还挤在一间16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刘绍喜环顾左右,出去打工的打工,做买卖的做买卖,家家盖起了新房,自家也该脱贫致富了。莲下镇是澄海市较早的集市贸易中心之一,商贸十分活跃,经商也许是最快的途径。

1986年3月,刘绍喜毅然辞去站长职务,家人也把最大的赌注压在了他身上,东拼西凑借了800元给他。这样,刘绍喜开始了艰辛创业的历程,他在家乡的土地上盖起了一个小小的木工棚,靠木匠手艺打家具卖钱。如今,这里已是占地200多亩的现代化大型木材加工厂,早已看不到当年那个四面漏风的小木工棚的影子了。

最初,他以经营杉木为主,并兼营农副产品,由于缺乏经验,损失近万元。那时,他看到邻居低价收购旧木材制作家具的买卖很火,受到启发。1987年,刘绍喜成立了莲下槐东家具厂,他把每块木地板都当成艺术品来加工。由于他不断变换款式,业务很快发展起来。

1990年,已经掘下人生第一桶金的刘绍喜进军汕头经济特区,租用一处厂房办起木制品加工厂。从村办小工场到特区企业,这一变化使刘绍喜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也结识了更多的客户和朋友。

1991年,刘绍喜偶然从一位有业务往来的德国朋友那里获悉,国际上正流行木制品为主的装修风,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绝好的商机,有楼就有与之配套的木制品需求。他又调查了一下市场,发现木材加工市场可开发空间非常广阔。刘绍喜果断地将家具厂的全部积蓄投入到木地板、木墙板、木家具等木制品的生产和深加工中去。经过一番苦战,产品虽然出来了,但却变形走样。经核算,直接经济损失近40万元。他连夜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原因找到了:材质差,烘干设备不先进。难关闯过后,他又多方筹措资金,引进了先进水平的木制品加工生产线。

有供销关系的台商看好刘绍喜的为人和潜力,主动要求与其合作办厂。是继续在特区干下去,还是将厂办在老家?刘绍喜很纠结,这时,澄海当地领导及时向他招手,刘绍喜将企业留在了家乡。1992年,刘绍喜组建了澄海市宜华装饰木制品有限公司,创立“宜华”品牌,加工生产木地板、木墙板、木饰线,改变原来单一家具生产格局,当年还出口了第一个木地板货柜。又一次的成功使刘绍喜深信他的“木缘”将有广阔前景。

为了打开市场,他做OEM代工生产热销海外的家具,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一年后满意才付款。因为没钱做广告,刘绍喜就把本厂家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写在小纸条上,放进产品包装里。这招曲线救国果然奏效,客户纷纷找上门来。

代工费虽然好赚,却容易把人养懒。在代工时期,刘绍喜并没有埋头挣快钱,而是组织大量科技人员,在台湾工程师的指导下不断消化技术、改进工艺,为将来创立自主品牌打好基础。

“一个企业没有品牌,你还做什么?”在遍地贴牌生产的中国家具业,刘绍喜独树一帜,他一手创立的“宜华”品牌在海外市场鼎鼎有名。

“早年也贴过人家的牌,那是没有办法。我一开始就想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品牌,宁可发展慢一点。”刘绍喜说。在大量代工老板面临劳动力成本高企、订单流失之困时,宜华正忙着新一轮的扩张来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

随着“宜华”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供不应求,刘绍喜心中却不安起来:木材加工要消耗大量树木,国内有限的林业资源不能再破坏了。为此,刘绍喜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在缅甸、越南的深山沟壑,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刘绍喜都曾亲临调研和论证,在非洲、美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原始森林中刘绍喜也建立了自己的木材基地。与此同时,宜华的木制品80%都用于出口,产品远销欧美、日本和南亚,实现了更大价值上的“两头在外”。由于对工艺严格要求,刘绍喜的产品工艺精湛,在国外高端市场颇受欢迎。

作为农民企业家,刘绍喜深知文化不够,想做大企业比登天还难。他一方面刻苦自学经济学、领导科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无论工作多忙,都坚持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另一方面从北京、广州和汕头等地的大学里聘请专家教授,担任企业顾问,指导企业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科学发展战略。

最难的是,怎么给企业更新血液。那些和自己一起打下江山的穷哥们和亲戚怎么办?这些可都是“宜华”的功臣和元老。刘绍喜做出了最艰难、最痛苦的决定: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大换血,110多个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一下子被砍掉了一半,刘绍喜给了他们一大笔钱,让他们自己去发展。

刘绍喜认为,私营企业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家族式经营给企业管理带来的矛盾和摩擦。为此,他和家人约法三章:亲戚朋友求助,给钱可以,走“后门”来宜华工作绝对不行。

“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输入“宜华”。仅1998年以来,就招聘了130多名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才进入“宜华”,其中100人具有中高级职称。

同时,刘绍喜还及时给人才充电,每年都选送优秀人才到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大学接受各种专业培训,并请专家教授到“宜华”开办讲座,传授当今世界最新信息和先进技术。

现代化的观念,使刘绍喜从一个农民企业家成长为一个融知识型、开拓型和实干型为一体的新型企业家,“宜华”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二十多家子公司、在世界各地设立几十个办事处的“大型舰队”。如今,宜华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企业和全国出口创汇500强企业之一。

刘绍喜常说,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我一个农民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发展。多年来刘绍喜捐助地方福利事业、扶危济困、助教兴学、支持文化事业等累计超过1.5亿元,尽心尽力践行着他回报社会的神圣诺言,在“宜华”的帮助下,一批私营企业应运而生,一批经营不善的国企扭亏为盈。刘绍喜还积极参加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汕头市开展的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总能看到刘绍喜的身影。近年来,宜华集团参与了很多电视剧的拍摄,不为赢利,只为弘扬地方文化。

本土的实干精神和港澳的资本观念在这位中国木业大王身上水乳交融。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28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