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与观察机理

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是人力资源市场的两大基本力量,企业(用人单位)是人力资源需求的主体,各类劳动者是人力资源供给的主体。从总量来看,人力资源需求总量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已满足的需求(现有就业人数)和尚未满足的需求(职位空缺数);人力资源供给总量也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已利用的供给(现有就业人数)和尚未利用的供给(尚未就业的求职人数)。

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职能是实现需求和供给的匹配,以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目的。从人力资源市场观察的角度看,已满足的需求亦即已利用的供给(就业人数)是已实现匹配的人力资源,而职位空缺数和求职人数则是市场上尚未匹配等待匹配的新增需求与供给。

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机理就是通过市场价格(薪酬)机制,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和变化的人力资源需求提供充足的供给,为不断产生和变化的人力资源供给提供充足的需求,通过市场调节实现一定条件下的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平衡。这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旧的平衡不断地打破,新的平衡又不断地建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匹配状况(总就业人数指标)来了解人力资源市场的匹配状况,也可以通过对尚未匹配的新增需求与供给的了解来反映未来人力资源市场的匹配状况。

人力资源供求双方在市场上进行搜寻、交易。然而,由于市场摩擦性和结构性错位等方面的原因,最终达成交易的必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交易的价格,即薪酬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有四类人们较为关心的现象: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供求匹配,以及供求双方交易的价格,即薪酬水平。与此相对应,要全面反映某一地区人力资源的情况,应包括这四个方面数据。以人力资源市场的内在逻辑为依据,人力资源指数体系应包括人力资源需求、供给、匹配和薪酬“四位一体”指数体系(见图2—1)。

图2—1 人力资源市场的内在逻辑及指数构成

在本书所介绍的人力资源指数体系中,人力资源需求指数、供给指数、匹配指数和信心指数都是对市场上尚未匹配的新增需求与供给的反映与测量,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发展指数和薪酬指数则是对市场人力资源总体状况的反映与测量。

其中,人力资源总体状况反映的是能为本区域的社会经济作出贡献的人力资源的情况,因此对人力资源的总体状况进行测量可反映一个地区或行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以及人力资源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人力资源指数体系应该有专门的指标反映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并依此编制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412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