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人才理念:优秀不如合适

有些企业喜欢找优秀的人来做事,有些企业则更想找合适的人来做合适的事。阿里巴巴之所以能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发展为一个“商业王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真正做到了“找合适的人来做合适的事”。

不过,阿里巴巴并非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合适的人很重要。在创立之初,阿里巴巴制定了一条用人标准,即创业人员只能够担任“连长级”以下的职位,“团长级”以上的职位全部由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担任。后来的实践证明,精英人才不一定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1999年,阿里巴巴上线。马云在获得2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后,开始向海外大规模扩张,在美国、英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设立了办事处,从世界500强企业中挖来一大批精英人才(仅从美国硅谷就挖来30位工程师),并且为这些精英人才开出不低于6位数的年薪。

2000年,互联网行业进入“寒冬”。当时,马云召集大家开会商讨对策、谋求出路,每个人各抒己见,谁也不服谁,始终难以达成共识。招来的精英人才不但不能带领阿里巴巴走出“寒冬”,反而需要阿里巴巴每个月花费100多万美元来支付工资。这让马云意识到优秀人才太多不一定是好事,邀请这些国际人才加入企业,就像在“拖拉机”上装了“波音747”的引擎,不但不能让拖拉机跑得更快,反而会破坏原来的平衡,造成四分五裂的局面。

想通这一点之后的马云当机立断,辞退了一大批不适合阿里巴巴的精英人才,回到杭州调整战略。自此,马云开始强调企业要找合适的人而不是优秀的人,阿里巴巴早期的人才理念“平凡人做非凡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人才观。

很多企业想通过招纳优秀人才形成人才优势,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属于“优秀人才”呢?如果按照通行的标准来看,履历光鲜、背景骄人的人应该算得上“优秀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不一定真正适合企业。在现实中,同一个人在一家企业表现得非常抢眼,在另一家企业却表现平平是很常见的现象;企业费尽心思挖来的高管“水土不服”,不能创造预期价值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只盯着学历高、经验多、履历丰富的人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阿里巴巴认为“合适”是选人的要点,最好的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阿里巴巴基于“脑力、心力、体力”的人才理念框架,提炼总结出八个字的人才观,即“聪明、皮实、乐观、自省”。

· 拓展知识

阿里巴巴的人才观如下。

聪明——智商和情商兼备。智商指的是在专业方面有两把刷子,能用专业知识为客户创造价值;情商指的是足够开放、有来有往、与人交流、互通有无的能力。

皮实——经得起折腾。不但能经得起“棒杀”,而且能经得起“捧杀”,无论别人怎么赞扬你或羞辱你,你的内心要知道自己是谁,保持坚定的信念,无论是打你还是捧你,外界的状况都不会伤害到你,这才是真正皮实的状态。

乐观——在充分、客观、理性地了解真实情况后,仍然充满好奇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自省——经常反省自己,不自大、傲慢。

阿里巴巴的人才观为寻找、培养“合适的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拥有这些特质的人不一定会在阿里巴巴获得成功,但是不具备这些特质的人一定不是阿里巴巴需要的人才。马云曾说:“大企业最容易养‘老白兔’,并且会传染。”“老白兔”指的是在企业中做人好但是不干活的人,他们不符合阿里巴巴的人才观,因此阿里巴巴认为必须要清除他们。对于小企业来说,找到合适的人能够帮助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对于大企业来说,重点不在于找到合适的人,而在于开除不合适的人。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djsbq.com/576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