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理论认为,在整个产品的形成过程中,即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将产品销售给客户为止,对于利润的形成遵循着一条微笑曲线,即中间凹陷,两端翘起(见图12-1)。
这一理论认为,在整个采购—生产—销售的链条中,对于利润的贡献,两端要明显大于中间,即单台利润=销售价格-原材料价格-制造成本。要增加单台利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降低采购价格,提高销售价格,制造成本当然要降低,但不是主要因素。如果能降低采购价格并提高销售价格当然很好,但是,市场经济决定了竞争者基本要在同一个市场上购买原材料,其价格不可能由众多生产厂家中的一个决定;一般而言,相对低廉的价格往往是以低质量、完交期、次服务为代价。可以讲,微笑曲线是一厢情愿,最终决定权不在某个公司内部。
图12-1 微笑曲线与武藏曲线
而精益生产理论更倾向于与微笑曲线形状相反的武藏曲线。这一理念认为,生产企业能够决定的是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因此,对于利润贡献最大的应该在于产品形成的中间阶段,即制造过程中。由此决定了推行精益生产的重要意义。
精益生产关注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来提高利润。它的观点是利润的源泉在于制造过程和方法。因制造过程和方法的不同,产生的成本会大不相同。售价=成本+利润的“成本主义”思想已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当今市场,应树立利润=售价-成本的“售价主义”观念,通过不断的现场以及业务改善,降低产品成本,确保企业利润。
另外,精益生产方式的“利润源泉”理念也反映在评价尺度的使用方面。精益生产方式主张一切以“经济性”作为判断基准。强调高效率并不完全等于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不能造成将提高效率作为追求目标的错误导向。比如,就设备“稼动率”而言,按传统的“稼动率”定义大都是以该设备一天的实际生产产量,除以该设备一天的最大生产能量所得的百分比,来表示设备运用效率的成果。其结果,导致了不顾需求的增产现象。然而,在精益生产方式中,“稼动率”是指设备在所能提供的时间内为了创造价值而占用的时间所占的比重。因此,即使设备一直在运转,但如果运转的结果不能创造价值(如生产的产品没卖出去),那么,其“稼动率”仍然为零。这种用实效来评价设备“稼动率”的方法,有助于引导大家去思考企业“利润源泉”的真正含义。
利润是任何公司存在的意义。精益生产理念认为,利润的源泉在于公司内部成本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