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式管理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没有一套细致、完善的标准和规范,管理活动效率较低的管理方式。
精细化管理则是以精细操作和管理为基本特征,追求企业高效益的管理方式。
一般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是最早的精细化管理。后来,社会分工的细化、服务质量的细化推动了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精细化管理思想逐渐形成。
从发展演变过程看,精益生产思想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内容来看,精细化管理强调“细致”,而精益管理强调“价值创造”。当然,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价值创造,但是更加强调实现价值的过程。可以说,精细化是精益管理的一种手段。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钱不知什么时候就花没了。我们今天逛了个商场,昨天吃了一顿饭……不知不觉,钱已经花费在这一件件的小事上。
粗放式管理由来已久。在改革开放之初,首先下海经商的一批人通常没有学习正规的管理知识,只是凭着一股闯劲开拓天地。那时,愿意舍弃稳定的或者保险的工作陪你投身商场的,大多是朋友、亲戚。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团队其凝聚力来源于相互的信任。没有条条框框的规矩,大家患难与共,凡事商量着来。当企业发展起来之后,这些“江湖习气”也留存下来,难以被纠正。
在这种氛围下,抓大放小,不管细枝末节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作风。也没有谁去关注一个零件掉在了地上,今天买材料多花了一块钱。当然,那时的市场竞争没有现在这般激烈,管理者的关注重点也难以聚焦到小事上。然而,正是这些细枝末节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却没有引起重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们念叨了百年千年的古语却依旧没被付诸实施。
这是一种常态的管理,一种粗放式的管理。
但是,当企业的利润逐渐变薄时,成本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企业不得不关心起小事,因为如何控制成本,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于是,企业关注点变小了,管理随之越来越聚焦,管理行为越来越细致,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管理转型悄然发生。
粗放式管理的最大缺陷就是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精细化管理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精细化管理的产生具有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