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时间研究需要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获取被观测者的信任和合作,以保证观测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并能进行正确判断,取得时间研究成功。
1 秒表时间研究的工具准备
利用秒表进行时间研究需要准备的工具包括:秒表、计算器和用于记录的笔、纸等。其中,秒表是最重要的工具。现在企业里面普遍应用的是电子式秒表,较以前的机械秒表,电子式秒表具有时间差小的优点。
秒表计时的方式总共有3种,第一种是60进分秒式,即表面有60个刻度,每个刻度为1秒,转满一圈为1分钟;第二种为100进分式,即表面有100个刻度。每个刻度表示0.01分钟,转满一圈为1分钟;第三种为100进时式,表面有100个刻度,每个刻度是0.000 1小时,转满一圈为0.01小时。
最后一种计时方式的时间单位最小,因此,在理论上是最精确的。但是,通常情况下,以上3种计时方式都能够满足测时目的。
2 分析被测对象
被测对象可能是产品,也可能是半成品、零部件、制程或作业。如果被测对象之前已经确定过标准工时,那么,本次测量时需要核实之前确定的标准工时的工作方法和作业标准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没有改变,则不需要重复测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导致被测对象改变的因素与作业标准、工作方法等无关,则不一定需要重测标准工时。
3 确定工作方法和条件
由标准工时的定义可知,标准工时的测定是建立在合理的工作方法基础上的,因此,秒表法测时需要确定工作方法和作业条件的合理性。
确定工作方法和条件合理性内容包括三方面:
(1)确定测时人员和被测试人员所使用设备、夹具等是否精确合理。
(2)确定当时的工作条件是否合理,因为工作条件的优劣会影响宽放时间。
(3)确定测试人员是否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保证能够正确操作,得到正确的时间数据记录。
4 划分作业单元
划分计划单元是根据实际测时工作的需要。作业单元划分是利用秒表测时法成功测定标准工时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确保作业单元划分的合理性,这通常需要遵守以下原则:
(1)作业单元要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点,方便提醒测时人员及时记录时值。
(2)对于连续的操作,尽可能将其划分为一个单元;当工时太短时,则不宜继续划分。
(3)为了考虑评比因素,需要区分手动作业单元和设备自动作业单元。
(4)研究的作业单元只与生产相关。
(5)基本作业单元和辅助作业单元要分别记录。
5 确定记录次数
一般来说,记录的次数越多、观测的时间越长,研究出的结果越准确。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工序来说记录次数可以适当减少以节约成本;对于长期使用的标准时间的制定来说记录和观测次数要增加以确保其准确性。假设现在要求可靠度95%、误差5%,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记录次数。
6 实施记录
使用秒表观测每个单元花费的时间,并详细记录。
7 时间修正
将得到的观测数据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考虑操作的难易程度、操作者熟练程度、作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以确定一个正常的时间。
8 制定标准时间
通过对正常时间和宽放时间的综合考虑得到标准时间。算法如下:
标准时间=正常时间+(正常时间×宽放率)=正常时间×(1+宽放率)
宽放率的确定需要考虑操作者生理和心理情况,一般取正常时间的5%到15%计算。